第187章追踪(5。0k)
亳州,石弓山。
此山势三面环抱,形如弯弓,西南麓低谷平坦,宛若天然臥榻。
相传古时有仙人策马负弓,游猎至此,见风光秀美,溪水澄澈,便拴马於老槐树下小憩。那仙精通睡功,一梦可越八百春秋。
待其醒转,坐骑早已不知所踪,身后神弓竟化作巍巍石山这便是“石弓山”名之由来。
此时月隱星辉,万籟无声。
石弓山西南麓低谷方圆十里不见人烟,却停著五驾双辕马车。
不远处,两簇簧火跃动,十余名壮汉分坐火旁,佩刀不离左右。一簇火上架锅煮食,另一簇烧著热水。
那为首的黑脸汉子吩咐道:“记著给车里人也送些吃食。他等本就瘦骨嶙峋,若饿得三根筋挑著个头,回去怎生交代?”
身旁汉子应声道:“头儿放心,我等晓得哩。”
又有一人愁容满面,忧声道:“头儿,此番在东都凑足人数,下回却待如何?泗州城真能渡过此劫么?我等可还有下回?”
脸汉子苦笑长嘆:“你问我,我又问谁?只盼长安早日遣来高人相助。”
另一人接话,惶惶不安道:“连静乐嬪城那位专降水怪、慈悲济世的大圣国师王菩萨都自身难保,长安岂有这等能人?”
此言一出,眾人皆黯然垂首,嗟嘆不已。
良久,为首汉子强振精神,清嗓扬声道:“列位莫要丧气!江淮之地,尤以咱泗州自古多水患妖祸,可追溯至三皇五帝与大禹治水时。千百年来都挺过来了,泗州至今不仍安在?可见上苍庇佑,此番定能化险为夷。“
“况且灾祸当前,你我就算愁白了头又有何用?眼下最要紧的,是安然將人带回泗州,”
眾人纷纷称是。
首领又道:“多思无益,休再多言。用过饭后留五人值守,余者轮流歇息。养足精神,拂晓赶路。出了毫州,过了徐州,回到泗州方是正理。”
眾人连连称喏,正欲围锅用饭,那山口阴影处忽闪出两道身影正是追踪而至的李修安与溪明。
静夜中突兀现身的陌生人,惊得眾汉子齐刷刷起身拔刀。
李修安瞥过火光下明晃晃的钢刀,见制式统一,握刀姿势如出一辙,心下明了,朗声道:“若贫道所料不差,列位並非牙行或江湖中人,而是官门差役。既食皇禄,更该恪守唐律,为何知法犯法,行此掳掠勾当?”
眾汉闻言色变,待火光映出二人身影,方知是人非鬼,稍定心神。
一持刀汉子喝问:“我等皆著便衣,行事隱秘,你——你如何看破身份?莫非你果真有甚么相面之术?”
另一人厉声道:“你是何人?来此作甚?怎知我等机密?休要装神弄鬼,从实招来!”
李修安淡然道:“你等虽著便衣,然刀为制式,动作为行伍架势,故不难猜破。”
“贫道此来自然为救人。至於所救何人,列位知肚明。”
闻此,眾汉倒吸凉气,握刀之手又紧三分。
又有人厉喝:“此事关係重大,关乎我等性命与一城存亡,不,是两城存亡,你休想得逞!”
此时,一旁的溪明好言相劝道:“你等所为,上违天理,下悖国法。既是官门中人,何不迷途知返,放他们归去?“
虽是好意,眾汉却置若罔闻。
李修安道:“看来多言无益。然贫道尚有一惑:诸位此行,莫非因泗州水患,妖物作乱,欲行活人祭祀?”
眾汉子闻言骇然,如遭雷击。
那为首汉子思忖片刻,忽还刀入鞘,急上前拱手道:“不知道长从何处听得此事?且容赵某分说。”说罢挥手示意,眾人遂退后两步。
李修安道:“常言道: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阁下还有何话说?”
赵礼一怔,暗忖何处泄露风声,却一时理不出头绪,只得躬身堆笑:“道长慧眼,所猜不虚。我等確是泗州官差,在下赵礼。不知道长如何称呼?仙乡何处?”
李修安亦不隱瞒,毕竟现在的自己变了副模样,不是真实面目,便坦然道:“贫道青阳,与身旁这位皆是东都人士。“
赵礼恍然施礼:“原是东都青阳道长,失敬!方才多有得罪,还望海涵。”
李修安摆:“虚礼免了。贫道问你:此事是泗州官令,还是妖物胁迫?”
眾汉闻言色变,下意识欲再拔刀。赵礼默然不语。
李修安又道:“诸位沉默,看来確是如此。然贫道不解:你等为何千里迢迢来东都掳掠乞儿?这其中有何说法?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