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里萨尔港周边是密布的河汊与沼泽,英军残部躲进芦苇荡打游击。西路集群组织“芦苇荡清剿队”,每队10人,配备小船和冲锋枪,在当地渔民引导下搜索。
战士们撑着小船在芦苇荡里穿行,芦苇高过头顶,视线受阻,只能靠听声辨位。突然,一阵枪响,船头的战士中弹倒下,小船剧烈摇晃。班长李根生立刻让船工往回划,同时扔出烟雾弹,借着掩护绕到英军侧面,用冲锋枪扫射,将5名英军全部俘虏。搜查时发现,他们正煮着一锅鱼,旁边放着抢来的渔民渔网。
至7月2日,沼泽地带的英军残部被肃清,西路集群在主要河道设置关卡,拦截过往船只,彻底切断达卡与加尔各答的水上联系。
7月3日·达卡外围威慑
西路集群沿恒河支流北上,攻占达卡南部的库尔纳镇,这里是达卡的南部门户。战士们在镇外修筑工事,架设重炮,炮口首指达卡方向。英军派2个旅反扑,被西路集群击溃,伤亡1500余人,被迫退回达卡城内。
任务完成度:西路集群100%完成任务,攻占巴里萨尔港,肃清三角洲残敌,兵临达卡外围,切断英军海上航线。
英军的防御调整与反扑
7月1日,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奥金莱克中将从加尔各答调派3个师增援吉大港,试图打通陆路通道。在吉大港北部的公路上,与东路集群第25师遭遇,双方展开激战。英军的谢尔曼坦克冲在前面,第25师用反坦克炮还击,击毁3辆坦克,其余撤退。奥金莱克见增援受阻,电令吉大港守军“坚守待援”,同时向伦敦发电请求增兵,却收到“优先保障欧洲防线”的回复。
7月2日,印度伪军第2师在达卡发动哗变,约2000名士兵带着武器向西路集群投降,他们说“不愿为英国人卖命”。苏然下令将其改编为“印度自治军”,配发粮食和弹药,让其配合清剿英军残部。
苏然的内政与治理部署
孟加拉地区治理
7月1日,苏然在科克斯巴扎尔召开部落会议,邀请5个孟加拉人部落首领参会。他承诺:“战后成立孟加拉自治政府,保留你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,免除三年赋税。”首领们疑虑重重,首到看到战士们将缴获的鸦片当众烧毁,才放下戒心,同意提供200名向导和500艘渔船支援前线。
后勤保障
-从缅甸仰光调运1万吨大米至孟加拉地区,在科克斯巴扎尔和巴里萨尔港设立粮仓,向平民分发粮食
-派医疗队深入沼泽地带,治疗疟疾和霍乱,发放奎宁和净水片,培训当地青年担任卫生员
-修复巴里萨尔港的码头设施,开通至缅甸仰光的补给航线,保障登陆部队物资供应
战果统计
-各部队任务完成度:
-东路集群:100%(突破阿拉干山脉,控制科克斯巴扎尔,封锁吉大港陆路)
-西路集群:100%(攻占巴里萨尔港,肃清三角洲,兵临达卡外围)
-英属印度被占领土地面积:15%(约12万平方公里,含孟加拉地区东部及沿海港口)
-我军所有控制区占世界面积比例:6。0%(累计控制约890万平方公里)
7月3日夜,孟加拉湾的潮水拍打着登陆舰的船舷,西路集群的战士们在甲板上擦拭步枪,远处的达卡城隐约可见灯光。苏然站在科克斯巴扎尔的指挥部里,看着地图上被红笔标注的孟加拉地区,提笔在作战日志上写下:“殖民统治的根基在民心,我们不仅要占领土地,更要赢得人心——这才是瓦解敌人的关键。”
本章节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