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利用“雏鸟”儿童尚未被污染的感知力,构建“情感共振网”,定位异常情绪真空带;
三、由阿篱亲赴核心,以心镜残片为媒介,强行接入对方意识流,直面幕后主使。
准备工作耗时二十一日。期间,初语园发生一件小事:一名女孩连续七天拒绝进食,也不做手势交流。陪伴者束手无策,直到某夜,她忽然爬到温室顶端,对着月亮吹起口哨??不成调,却极清晰,是一段重复的短音序列。
乐师闻声赶来,记录下来,回放分析后发现:这段声音竟与某段失踪儿童的母亲常哼的摇篮曲高度相似,只是所有情感起伏都被削平,只剩机械节奏。
“他们在远程影响。”阿篱握紧心镜,“他们用‘净化版’的记忆反向入侵孩子的潜意识。”
她当即下令提前行动。
十二名志愿者化作流浪教师、心理援助者、社工人员,分散潜入七个高危区域。每人携带一枚微型贝壳录音器,内置自毁程序,一旦检测到非人频率介入,立即焚毁数据并触发警报。
七日后,四地失联。
第九日,唯一传回信息的是南疆戈壁的一位女志愿者。她在断联前最后一段录音中喃喃道:
>“他们不是关押孩子……他们是让孩子自愿进去的。
>他们说,那里没有痛,没有错,没有选择……只有永恒的‘对’。
>孩子们管它叫……‘光之屋’。”
录音终止前,她忽然轻笑一声:“我也想进去。”
阿篱听完,久久未语。她转身走进档案库,翻开《未出口的话》,一页页翻过那些无名信、涂鸦纸、烧焦的日记残片。最后停在一张空白纸上??那是皇帝烧毁《舆情司》监控记录后送来的“赎罪信”,纸上无字,唯有灼痕如花绽放。
她取出笔,在纸上写下一句话:
>“我知道你们害怕选择,所以才造出一个不用选的世界。
>可真正的自由,恰恰始于那个颤抖的瞬间??
>当你想说,却又怕说错的时候。”
然后,她将这张纸折成一只鸟,放入通往“光之屋”方向的风道。
三日后,风带回回应。
不是声音,不是文字,而是一粒种子。通体银白,触之微温,表面刻着极细的符文,组成一句话:
>“你说得对。所以我们决定……让你亲眼看看。”
玄照大惊:“陷阱!”
阿篱却笑了:“不,这是挑战。他们终于愿意对话了??哪怕是以敌意的方式。”
她带上心镜残片、十二枚雏鸟贝壳、一朵含苞的无言花,独自启程。
穿越沙漠七日,她在一片死寂的盐湖中央,见到一座通体透明的建筑,形如倒置的钟,悬浮于地面半尺之上,通体流转着柔和白光。门口立碑:
>**“光之屋?第一实验区”**
>入内者须知:
>1。所有情绪波动将被实时调节;
>2。所有语言将自动优化为“最合理表达”;
>3。离开即视为放弃安宁,后果自负。
阿篱推门而入。
内部温暖如春,孩童们整齐列坐,每人面前一台发光面板,手指轻点,便有平滑无瑕的语音流出:“我感到满足。”“我爱这个世界。”“我不需要更多。”
没有哭闹,没有争执,甚至没有笑声??因为笑声被视为“不可预测的情绪溢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