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雨薇的最后一个音落下那一刻,后台像被某个看不见的声音收紧了一下。
她鞠躬,裙角轻轻晃动。
舞台前方响起的掌声不算沸腾,却异常密集。
不是那种被技巧震住的轰鸣,而是被一种持续的审美带入后的共振。
评委席那边,有人缓缓地合上谱子。
中年男评委微微抬了抬下巴,像是确认了她刚才的稳定与完整度。
另一位头发花白的女评委低头在表上写了几行字,神情不快不慢。
她的笔尖敲了一下纸面,是赞许时才会出现的小动作。
其中一位欧洲教授型评委重新调整了眼镜。
他的眼神里有一种隐约的兴趣。
像是注意到某个原本不起眼的名字,突然觉得值得再听一次。
后台靠墙的一排长凳上,有几位下一组的选手在静默看向舞台正前方。
他们不是惊讶,而是被一种无形压力推着坐直了身体。
这种反应既是认可,也是一种竞技者之间的本能警觉。
有人低声说了句
这女孩弹得比想象中更强
语气里没有嫉妒,只有被迫承认的平静。
空气里混着灯光烤热的幕布味。
连暖气声似乎都轻了一些。
紧接着又上场了三位选手。
他们稳定、努力,完成度不错。
却都没有突破性瞬间,没有让空气改变形状的音色。
观众礼貌鼓掌,节奏均匀,没有兴奋,也没有失望。
只是让舞台照着程序继续往前走。
这才是真实比赛里最常见的景象。
大多数人都不会在第一轮的舞台上掀起波澜。
更多的,是默默撑起平均线的安静演奏者。
后台的气氛也随之沉了一点。
那种微妙的紧绷感开始扩散开来。
大家都知道下一位是谁。
名字在工作人员的名单上被轻轻点了一下。
埃琳娜?约内斯库。
所有人听见这个名字的反应都很一致。
像是空气轻轻跳动了一下。
不是惊呼,而是某种不自觉的专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