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子文学网

棒子文学网>晋末芳华 > 第五百二十六章 不计代价(第2页)

第五百二十六章 不计代价(第2页)

她停顿片刻,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:

“我不是来争取许可的。我只是告诉你们:它已经发生了。”

会议最终未形成决议,但三天后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悄然将“共感实践”列入“非物质文明遗产观察名录”。

风波未息,新的讯号又至。

周临川带来一份泛黄的手稿复印件,来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失踪民族音乐学家的私人档案。其中一页写着:“某些旋律不在空气中传播,而在骨血中流淌。当七种悲伤汇于一处,钟自鸣。”

旁边绘有一组音符序列,结构竟与《回音赋》高度相似。

“这个人叫林疏影,”周临川说,“1953年深入塔克拉玛干考察民间歌谣,此后杳无音信。但最近,我们在敦煌残卷中发现半页笔记,提到他曾遇见‘持铜镜的守棺人’,并被告知:‘钟声非召外人,乃唤内魂。’”

小满盯着那行字,忽然明白陈望舟为何说“你已走完外在旅程”。

原来所有的追寻,最终都是为了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响。

她决定重返塔克拉玛干。

出发前夜,她在家中整理行装,忽然听见窗外传来细微叮当声。

她猛地回头??风铃动了。

没有风,雪已停,可那只青铜小铃正轻轻摇晃,发出清越如泉的声响。

她冲到窗前,伸手触碰,铃声戛然而止。

但她的掌心,却留下一道温热的震感,仿佛有人隔着时空,轻轻叩了三下。

次日启程,飞机穿越戈壁上空时,她戴上降噪耳机,播放一段从未公开的录音??那是她在临终病房孩子停止呼吸后,继续弹完的《光之形状》尾声。原本温柔的旋律,在最后三十秒逐渐下沉,化作低频嗡鸣,如同大地深处的脉动。

机组人员后来报告,飞行途中黑匣子曾捕捉到一次异常声波,频率无法归类,持续时间正好三分零七秒,与录音完全一致。而那一刻,地面监测站记录到沙漠中心地磁轻微抬升,持续时间相同。

考古队已在第七棺椁遗址搭建临时工作站。迎接小满的是位年轻研究员,名叫苏黎,手臂上有淡蓝星图纹身??又是“星痕族”。

“我们昨晚做了个奇怪的梦。”她低声说,“梦见你来了,手里拿着镜子,而我们所有人,都在镜子里看见了另一个人的脸。”

小满没说话,只是将昭华琴取下,走向石室。

内部依旧空荡,唯有青铜镜静静倚墙。她走近,镜面模糊如雾,映不出她的面容。她将琴置于地上,双手轻抚镜背铭文,低声问:

“我想看。”

刹那间,镜面泛起涟漪,画面浮现??

不是未来,不是过去,而是一间普通教室。阳光洒进来,黑板上写着一行字:“今天我们学习倾听。”

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,年龄各异,肤色不同,有的戴助听器,有的手持骨传导耳机,还有一个盲童将手贴在桌面。中央站着一位青年教师,背影熟悉。

镜头拉近,是艾哈迈德,如今已是“心音教育计划”的培训师。

孩子们轮流发言,讲述自己“听见”的故事。一个小女孩说:“我听见爸爸的心跳,他在哭,但他笑着说没事。”一个少年说:“我梦见奶奶唱摇篮曲,虽然她从来没对我唱过,但我确定那就是她的声音。”

最后一个孩子站起来,是个约莫十岁的男孩,左耳戴着星核碎片制成的听觉辅助器。他声音很轻:

“我以前觉得世界很吵,但什么都听不清。现在我知道了,最清楚的声音,是从心里传出来的。”

画面渐暗,镜面回归平静。

小满久久伫立,眼角湿润。

苏黎在身后轻声问:“这是……真的吗?”

“我不知道。”她摇头,“但如果是梦,那就让它多做一会儿。”

当晚,沙暴突起。狂风呼啸中,整个营地电力中断。小满抱着琴退入石室,点燃蜡烛。火光摇曳,映照青铜镜,忽然,镜面再次闪动。

这次是一幅地图,缓缓旋转,最终定格在北极圈附近某点,标注着一个符号:Θ。

“Θ-9……陈望舟的日志编号。”她心头一紧。

就在这时,地面传来震动。不是沙暴,而是某种规律性的敲击,由远及近,像是……摩斯密码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