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路跋涉,餐风露宿七日,当张九九一行人终于穿越重重山岭,踏上南直隶凤阳府地界时,皆有恍如隔世之感。身后是绵延的群山与未知的杀机,前方则是略显平坦、却同样暗流汹涌的东南大地。
在凤阳府一处偏僻小镇稍作休整,补充了些许给养后,张九九并未停留,立刻雇了辆新车,继续南下。有了隐路遇袭的教训,他们更加谨慎,昼行夜宿,尽量避开大的城镇和漕运节点,专走州县之间的辅路。
沿途所见,触目惊心。越往东南,民生愈显凋敝。村落多有残破,田地荒芜,流民乞丐随处可见,官道上不时有神色仓惶的百姓拖家带口向内陆迁徙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恐慌与绝望的气息。偶尔能遇到小股的地方乡勇或卫所兵丁,但大多军容不整,士气低落,与传闻中倭寇的凶悍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东南糜烂,竟至于斯……”赵铁柱看着路边的惨状,紧握刀柄,脸色铁青。
张九九沉默不语,心情沉重。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,更是整个治理体系的崩塌。严党及其背后的“清理者”为了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,不惜纵容甚至催化这种混乱,其心可诛!
他更加迫切地需要找到破局之法。利用旅途间隙,他不断改进那几样“非常规”武器。基于对“星尘余烬”能量特性的进一步理解和灰鹞的指点,他成功绘制出了效果更稳定的“微光屏蔽符”和威力更大的“炽焰爆鸣符”(在强光爆鸣基础上增加了瞬间高温灼烧效果)。同时,他利用高纯度硝硫和改进的颗粒化技术,试制了几小罐性能远超□□的传统“颗粒火药”,并开始着手设计一种结构更简单、便于携带和快速装填的“手发铳”图纸。
十数日后,风尘仆仆的一行人,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第一个重要目的地——浙江台州府。
台州城,地处浙东沿海,此时已成为抵御倭寇的前沿重镇之一。城墙高大,守卫森严,城头旌旗招展,刀枪林立,气氛紧张肃杀。进城盘查极其严格,若非张九九持有盖着司礼监关防的文书(由吕芳提供),几乎难以入城。
入城后,他们直接前往浙直总督衙门投帖报到。接待他们的是总督胡宗宪麾下的一名姓王的幕僚,态度不冷不热,只是按流程安排了驿馆住处,对于张九九“奉旨协理硝石火药事宜”的身份,似乎并未太过重视。
“王先生,如今东南战事吃紧,硝石火药乃军需命脉,不知眼下库存如何?调配可还顺畅?”张九九试探着问道。
王幕僚叹了口气,面露难色:“张斋长有所不知,倭寇狡诈,专断我补给线。各地硝石产地或因战乱停产,或运输艰难。库中存余已然不多,新募义勇又需配给,实在是捉襟见肘啊。”他顿了顿,意味深长地看了张九九一眼,“听闻张斋长在西山擅长‘格物’,于金石火药别有心得,若能解此燃眉之急,胡部堂(胡宗宪)定然不吝保举。”
张九九听出了其中的敷衍和试探,知道空口无凭,难以取信于人。他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。
回到驿馆,张九九立刻行动起来。他让赵铁柱通过当地锦衣卫的暗线,设法弄来了一些本地库存的火药样本和制造火药的原科。经过检测,发现这些火药配方粗糙,硝硫比例不当,杂质多,吸湿性强,威力平平且极不稳定。
“柱子,准备一下,我们明天去城外的校场。”张九九眼中闪过一丝决断。
第二天,张九九带着赵铁柱和那几罐自制的颗粒火药,找到了负责台州城防务的参将戚继光。这位年轻的将领此时虽还未达到后世那般声名显赫,但已显露出严谨果敢的作风,他正在校场上亲自督促士兵操练一种新型的、针对倭寇刀法的“鸳鸯阵”。
听闻张九九是京师来的“格物博士”,携新式火药而来,戚继光并未因他年轻而轻视,反而很感兴趣地接见了他。
“戚将军,久仰大名。”张九九拱手道,“学生研制了一种新式火药,威力或可比寻常火药强上数成,且更不易受潮,今日特来请将军一观。”
戚继光目光锐利地看了看张九九带来的那几个其貌不扬的小陶罐,又看了看张九九坦然的眼神,点了点头:“好!若真如张博士所言,乃我军之大幸!请随我来。”
众人来到校场一角专门测试火器的区域。戚继光命人取来一杆制式鸟铳和一份标准的军用药。
张九九先请军中使用标准火药试射一枪。只见火光一闪,浓烟弥漫,铅子射出,在百步外的木靶上留下一个浅坑。
接着,张九九亲自操作,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带来的颗粒火药装入鸟铳,压实,放入铅子。
“将军,请退后些。”张九九提醒道,然后瞄准了另一块木靶,扣动扳机。
“砰!!”
一声远比之前清脆、猛烈的巨响炸开!火光耀眼,白烟较少!铅子如同闪电般射出,瞬间将百步外的木靶打得木屑纷飞,靶心处出现一个明显的窟窿!
威力高下,立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