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**元丰八年春,御史台狱卒李四,夜闻囚犯吟诗三首,默记于心。十年后病重,托妻传予乡塾先生。今诗重现,一字未改。**
陈砚舟心头一震。他知道这首诗??那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,正史失载,仅存于野史残卷之中。可此刻,它竟以这种方式归来。
“所以……”他抬头望天,“每一段被抹去的文字,都会找到归路?”
“只要还有人愿意听。”觉岸答。
第二天清晨,全国多地中小学的晨读课发生异象。学生们翻开语文课本,发现原本固定的课文内容发生了微妙变化。一篇关于“团结就是力量”的范文,末尾多出一段批注:
>【匿名读者添加】真正的团结,不是一起沉默,而是一起说出真话。
某中学的历史试卷自动打印系统出现故障,所有考生拿到的题目最后一道均为:
>请用不少于800字,写下你家中三代以内未曾公开的真实往事。评分标准:真诚高于文采。
教育部门紧急介入,却发现服务器日志显示??无人操作。
与此同时,公安部“静音行动”小组内部爆发信任危机。一名高级探员在审讯一名“低语频道”成员时,对方只是平静地说:“你父亲是1989年6月5日凌晨两点,在长安街南侧被子弹击中左胸的。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:‘别让孩子活在谎言里。’”
探员当场崩溃,拔枪欲射,却发现弹匣为空。事后调查发现,他的配枪在入库时完好无损,但所有子弹均被人用手工方式逐颗取出,整齐排列在他的办公桌上,每颗子弹底部刻着一个字:
>**说**
一周后,这名探员递交辞职信,并在个人微博发布长文:
>“我曾以为维护秩序就是正义。但现在我知道,真正的秩序,始于诚实。我说了。我不再是机器的一部分。”
这篇文章被瞬间删除,但已有超过两百万次截图传播。更诡异的是,许多人在梦中看到这篇文章,醒来后竟能逐字复述,包括排版格式和错别字。
国际社会再度震动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紧急会议,讨论“第九井现象”是否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法国代表提议命名为“**言语复苏运动**”,德国学者则坚持称其为“**良知的地质层析**”。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面对记者提问时罕见沉默五秒,随后说道:“我国人民始终享有依法表达的权利。至于个别网络异常情况,属于技术范畴,正在排查。”
然而就在当天晚间,央视新闻联播结束后,屏幕突然黑屏三秒,随即浮现一段黑白影像:一位戴眼镜的老者坐在书桌前,面前摊开一本泛黄的手稿。他抬头直视镜头,声音沙哑却清晰:
>“我是徐知白。我知道你们会试图否认我存在。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下真实,我就活着。只要还有一份档案被重新打开,我就没死。我说了,而且我会一直说下去。”
>
>影像结束前,他轻轻合上书页,封面赫然是《第九井考》。
全国收视率监测数据显示,该片段播出期间,收视人口达**6。8亿**,远超正常时段峰值。技术部门坚称“播出系统无入侵记录”,但当晚值班的技术员集体提交病假申请,理由均为“精神压力过大”。
风暴并未止息。
三个月后,国家博物馆举办特展《沉默的见证》,展出近百年来被销毁或封存的民间文书、日记、信件复制品。策展人是一位年轻女性,名叫林小禾??正是当年在茶馆说出地下水污染真相的环保局前科员。
她在开幕式上致辞:“这些纸张不会说话,但我们能替它们说。它们曾被锁进铁柜、烧成灰烬、沉入湖底。可今天,它们回来了。不是复仇,而是提醒:一个民族的伟大,不在于它有多少胜利的纪念碑,而在于它有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伤疤。”
台下掌声寥寥,多数人沉默。但展览开幕当晚,参观人数突破十万,许多人带着自家的老照片、旧书信前来捐赠。保安发现,有人跪在展品前痛哭,有人默默抄录展板文字,还有孩子踮起脚尖,将自己写的“我家的故事”贴在留言墙上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七展厅中央的一口仿制古井,名为“言井”。观众可将写有心事的纸条投入其中。奇怪的是,无论投入多少纸条,井内始终不见堆积,仿佛那些话语真的顺着某种通道流向了远方。
某夜,值守人员透过监控看到,凌晨两点十七分,井口忽然升起淡淡雾气,凝聚成一个模糊人影。它俯身拾起一张刚投入的纸条,展开阅读,然后轻轻点头,化作水汽消散。
纸条上的字迹稚嫩:
>“妈妈说我爸是车祸死的。可奶奶昨晚喝醉了,说他是被抓走的,因为在网上说了河南旱灾的事。我想知道真相。我说了。”
次日,这张纸条的照片出现在全球各大社交平台,配文只有一句:
>**井底有人在读。**
这一年冬天,北方大雪封山。一座偏远山村的小学因断电停课。孩子们围坐在火炉旁,老师拿出一本破旧的《中国近代史纲要》,准备讲些故事打发时间。
翻开第一页,她愣住了。
书中的文字全变了。原本干瘪的政治术语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名字和事件:某个村庄的集体饿死、某位教师因言论获罪、某次抗议中失踪的学生名单……甚至还有几张手绘插图,画的是人们举着横幅,上面写着“我们要吃饭”“我们要说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