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决定出发。
---
七日后,暴风雪封锁了通往营地的最后一段公路。林小满徒步穿越冰原,靠着玉佩微弱的热感应功能辨认方向。当她终于抵达那座埋在雪下的混凝土建筑时,守卫没有阻拦,只递给她一副防护镜:
>“他等你三年了。”
地下三层,一间透明隔离室中,男人蜷缩在角落,披着褪色毛毯。五年不见,他老得像七十岁,双手因冻伤截去了三根手指,右耳缺失一半。
听见脚步声,他缓缓抬头。
四目相对,谁都没说话。
良久,他开口,嗓音干涩:“你长得……越来越像她了。”
“别叫我‘小满’。”她说,“那是你们给我起的名字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他点头,“你想让我叫你什么?”
“随便。”她冷笑,“反正你也记不住真正属于我的名字。”
他沉默片刻,忽然笑了:“你出生那天,你妈给你取了个小名,叫‘念念’。她说,你是她心里念了十一次的孩子。”
林小满猛地后退一步,仿佛被刺中。
“你说谎!她根本不知道我会活下来!”
“她知道。”男人低声道,“最后一次清醒时,她对我说:‘如果有个孩子活下来,请告诉她,妈妈不是不想抱她……只是来不及了。’”
林小满咬住嘴唇,直到尝到血腥味。
她本该愤怒,本该质问他为何不早说,为何要等到今天才提起这些。可她却发现,自己最恨的不是他的隐瞒,而是??
**她居然真的想相信这一切。**
她掏出录音笔,放在桌上:“我要录下你说的一切。不是为了宽恕你,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‘织梦局’是怎么制造‘主角’的。每一个字,都要成为审判的证据。”
男人点头:“好。”
然后,他讲了一个故事。
---
1989年冬,西北戈壁,“Λ计划”正式启动。目标:构建可控叙事场,通过高频情感共振影响现实决策模式。
初期实验失败率极高。受试者要么精神崩溃,要么彻底丧失自我认知。直到他们发现一种特殊脑波频率??源于极度悲伤中的母性本能。
“林婉音”因此被选中。
她原本是语言学博士,研究方向为“神话叙事中的情感编码”。她热爱文学,曾在论文中写道:“人类之所以创造故事,是因为我们无法承受纯粹的真实。”
讽刺的是,她成了最残酷虚构的原材料。
组织对她进行了十一次人工授孕,并在每次即将分娩时制造“胎儿死亡”情境,采集她大脑释放的特定痛觉信号。这种信号能激活沉睡的“言灵基因”,使文字具备轻微现实扭曲力。
第十一次,她真的怀上了双胞胎。
组织决定终止妊娠,进行最终数据提取。
但就在手术当天,她突然挣脱束缚,用头撞碎玻璃器皿,划破手腕,在墙上写下三个血字:
>**她们在!**
主刀医生犹豫了零点八秒。就是这零点八秒,改变了历史轨迹。
男人??当时的首席分析师陆承安??趁乱调换了两个新生儿的身份标签。一个标记为“失败品”,送往焚化炉;另一个则以“实验事故幸存体”名义转入秘密抚养中心。
前者,是姐姐,在低温舱中存活三天后死亡。
后者,是林小满。
而真正的“失败品”,其实是健康的姐姐。她在混乱中被一名清洁工带走,流落民间,如今生死未卜。
“所以……我不是唯一?”林小满声音发抖。
“不是。”陆承安摇头,“你是第一个觉醒的,但不是唯一的‘共鸣体’。还有七个孩子活了下来,分布在世界各地。你们共享同一段母源DNA,也继承了她对语言的敏感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