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子文学网

棒子文学网>状元郎 > 第三七零章 同年(第2页)

第三七零章 同年(第2页)

“正因为归隐在此,才更要守住这份不忍之心。”李昭说,“书院不只是传道授业的地方,更是人心最后的堤坝。一旦这里也崩塌了,天下还有何处容得下公道?”

次日清晨,晨钟响起,百余名学子齐聚讲堂。

李昭登台,手持一本新编教材,封面题曰《庶民律解》。

“诸生听令:自今日始,本院增设‘律政’一科,专授《大明律》与历代判例,并结合民间实情,讲解如何运用法律保护弱者。此书乃我与杜师耗时三年所撰,旨在让每一个读书人都明白??圣贤之道,不在空谈仁义,而在践行公正。”

台下鸦雀无声,继而爆发出热烈掌声。

唯有阿禾坐在角落,双手紧握膝盖,眼中含泪,似懂非懂,却又用力记下每一个字。

午后,杜陵独自登上后山,来到一块无名石碑前。碑上无字,只刻着一道裂痕,象征他曾险些被革去功名的命运。

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朱砂笔,在碑侧缓缓写下:

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

写罢,仰望苍天,喃喃道:“徵德先生,若您泉下有知,当欣慰今日之景象。寒门子弟不仅能读书,还能立法、执法、改法。您当年冒死保下的那一份试卷,终究没有白费。”

这时,山下传来马蹄声急。

一名驿卒飞奔而至,递上一封八百里加急文书??竟是皇帝亲诏!

李昭拆封阅毕,面色凝重。

“北方大旱,赤地千里,流民百万南下。户部尚书贪墨赈灾银两事发,已被下狱。朝廷急召我二人即日返京,共议新政十策,整顿财政、重建常平仓、推行流民安置法。”

杜陵接过诏书,冷笑一声:“又是这个时候?分明是想借我们的名望压服清议。”

“但也是机会。”李昭正色道,“若此时退缩,便是辜负天下苍生之望。况且,你我年轻时立誓‘让这天下少一些冤抑’,难道老了反而畏难不成?”

杜陵沉默片刻,终于点头:“好。这一趟京师,我去定了。不过有个条件??此行必须带上阿禾。”

“为何?”

“因为他让我想起一件事:所有制度的设计,都不能忘了那个躲在黑暗里、饿着肚子伸手拿腊肉的孩子。我们需要这样一双眼睛,提醒我们别走偏了路。”

三日后,三人启程北上。

临行前夜,李昭再次走进藏书楼,取出一只铁匣。匣中珍藏着两样东西:一是当年母亲织布用的梭子,二是杜陵送他的一页抄本??《春秋?桓公十四年传》,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批注,其中一句红笔圈出:“民乏则国危,本固则邦宁。”

他将梭子放入行囊,轻抚良久。

窗外,月光洒落庭院,双星堂匾额熠熠生辉。

次日凌晨,鸡鸣破晓,马车驶出山门。

阿禾坐在车厢里,探头望着渐渐远去的书院,忽然问道:“李先生,咱们真的能让所有人都吃饱饭吗?”

李昭转头看他,目光温柔而坚定:“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,但我相信,只要有人一直往前走,总有一天,会有人站在更高的地方,完成我们没能走完的路。”

杜陵掀开车帘,望向东方初升的朝阳,低声吟道:

“纵使千山雪满径,孤心犹向玉阶明。”

马蹄踏碎晨霜,一路向北而去。

京城局势早已风云变幻。自首辅更替以来,朝中党争愈烈,保守派以“祖宗成法不可变”为由,阻挠一切新政;革新派则借民间呼声,力主全面改革。皇帝虽有意振作,却苦于无人可用、无策可行。恰在此时,李杜二人归来,犹如久旱甘霖。

入宫觐见当日,金殿肃穆。

皇帝亲迎至丹墀之下,执二人之手曰:“朕日夜盼卿等归来,如渴思饮。今国步艰难,赖卿等扶持社稷。”

李昭奏道:“臣请重启‘均田丈量’,清查隐匿田产,按实征税,以补国库空虚。”

杜陵续道:“臣请设立‘监察巡察使’,直隶都察院,巡视各省,专查贪腐、苛政、冤狱,三年一轮,不得更换。”

皇帝沉吟良久,问:“此举恐触动巨室利益,引发动荡,卿等可有对策?”

李昭答:“雷霆手段,需配春风化雨。臣建议同步推行‘义塾计划’,每县设三所免费学堂,教化民众,使其知法守法,亦能监督官吏。民心既安,豪强难逞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