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子文学网

棒子文学网>状元郎 > 第三六九章 解元经济学(第2页)

第三六九章 解元经济学(第2页)

宁踬而行,不苟而荣。”

墨迹未干,风雨忽至,吹破门扉,烛火摇曳。他立于风中,衣袂翻飞,宛如孤鹤临渊。

七日后,四川巡抚奉旨设宴,款待新科举人。宴席设于百花潭畔,水光潋滟,楼阁参差。李昭与杜陵同坐首席,众人瞩目。

巡抚举杯赞道:“二位少年英杰,才识冠冕全川,实乃国家之瑞。今上勤政爱民,最重实务人才。望二位不负圣恩,将来辅佐明廷,共致太平。”

李昭谦恭作揖:“学生谨记教诲。”

杜陵却起身拱手,直言道:“大人容禀。学生以为,今日之太平,不在颂声盈耳,而在田亩无荒、仓廪充实、百姓安居。然观川中诸县,豪强兼并日甚,胥吏盘剥无度,灾年蠲免迟滞,常平仓空虚已久。此非一日之弊,乃积疾深重。若仅以‘颂圣’为务,恐误国害民。”

满座愕然。

巡抚脸色微变,旋即笑道:“杜解元果然敢言。不过朝廷自有制度,岂容轻议?还望慎言为妙。”

杜陵正色道:“昔贾谊上《治安策》,痛陈天下可为流涕者六;晁错献《论贵粟疏》,直指吏不良则民不安。彼时亦有人谓其‘危言耸听’,然终为文帝、景帝所重。学生虽不才,愿效先贤,以肺腑之言献于庙堂。”

席间一片寂静。有人暗自摇头,有人悄然称许。

唯有李昭侧目凝视杜陵,眼中闪过一丝激赏。他想起自己答卷中“法非万能,惟本于仁心而后可行”之语,竟与此人心意相通。

宴罢归途,二人并肩缓行。

李昭忽道:“你今日之言,不怕得罪上官?”

杜陵冷笑:“若畏上官,则当初就不该写那篇《礼非死物》。我杜陵生不愿谄媚求进,死不愿俯首听令。士有不可夺之志,岂因权势而移?”

李昭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但我以为,改革之道,宜渐不宜骤。如春雨润物,无声而泽厚。你这般锋芒毕露,恐遭忌恨。”

杜陵停下脚步,望着水中月影:“昭兄,你可知为何我会记得内阁壬字三十七号残卷?因为我曾在京师游学三年,寄居国子监旁书肆,替人抄书换饭吃。每日清晨,我必去文渊阁外等候,只盼能随学者入内查阅典籍。守阁官见我执着,偶有怜悯,许我日抄一页而出。三年之间,我亲手抄录洪武朝奏议四百余件,其中便包括那条圣训。”

李昭震惊:“那你岂非比许多翰林还熟悉典章?”

“正是。”杜陵苦笑,“可谁会相信一个穷书生看过内阁秘藏?若非徵德先生查证属实,我早已被打入‘妄言欺君’之列。这便是现实??真相需要凭证,而凭证往往掌握在有权者手中。所以我今日宁可得罪人,也要让世人知道:寒门子弟也有见识,也有担当!”

李昭久久无言,终叹道:“你比我勇敢。”

杜陵摇头:“不是勇敢,是别无选择。你不曾饿着肚子背《中庸》,不曾看着母亲织布至咳血仍不敢停歇。我们不同,昭兄。你是微光积成穹窿,我是烈火燃尽荆棘。但我们的终点,应当一样??让这天下,少一些冤抑,多一些公道。”

两人默然前行,直至岔路口。

临别之际,李昭取出一方素帕,递予杜陵:“这是我娘亲手织的,虽粗陋,却是她半生心血。送你,愿你前路清明,不失本心。”

杜陵双手接过,郑重收入怀中:“他日若掌权柄,必不负此帕之重。”

半月后,礼部批文抵达成都。关于“双解元”之事,朝中果然争议纷纷。有御史弹劾张彦“坏祖制、乱科场”,请求革职查办;亦有大学士上疏力挺,称“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举,七川双星,实为盛世之兆”。

最终,皇帝御批八字:“英才并出,嘉尔不群。”

自此,“双解元”一事正式载入《四川通志》,成为百年科场绝唱。

次年春,李昭与杜陵同赴京会试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