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“Hiclocusnondocti,sedagendiest。”**
(此地非学者之所,乃行动者之域。)
崇祯末年,天下大乱。
一队流民路过龙场,饥寒交迫。其中有个少年,偶然发现山洞,躲进去避雨。火光中,他看到墙上残存的文字,虽看不懂全部,却被那个大大的“行”字吸引。
他用手指描摹着那个字,喃喃道:“行……行……要做事才能活命。”
次日,他带领十几名同伴,在附近荒地开垦菜园,建简易水车,组织轮值守夜。半年后,这群人竟建成一个小村落,自给自足,安然度过灾年。
后来,这个少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农师,人称“行先生”。
他一生未读过四书五经,却始终记得那个山洞里的字。他常对弟子说:“学问不在纸上,在脚下。你想知道怎么活,就得去做。”
清乾隆年间,朝廷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有人提议收录《?学全编》,遭大学士纪昀反对,称其“悖离程朱,蛊惑人心”,最终仅以“存目”形式列入。
然而民间私刻不断,尤其在湖广、四川等地,成为许多书院的秘密教材。
道光年间,魏源著《海国图志》,多次引用“心物统合”“知行相资”等概念,提出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并在序言中坦言:“吾之所见,实受阳明遗风启发。”
光绪末年,东京留学生创办《新民丛报》,梁启超撰文《中国未来之少年》,写道:
“吾国若有复兴之望,必在能融通古今、贯通心物、勇于实践之人。昔有王阳明龙场悟道,今亦当有青年于海外异乡,悟救国之道。关键不在空谈,而在‘行’之一字!”
民国八年,五四运动爆发。
北京大学学生游行队伍中,有人高举横幅,上书八个大字:
**“明知识,致良知;笃践行,衡权责!”**
多年以后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回忆:“那天我举着那块牌子,眼泪直流。那是我老师教我的第一课,也是我一生的信念。”
2023年秋,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文化园。
一群中学生在导游带领下参观阳明小洞天。讲解员指着山壁说:“这里就是五百年前王阳明先生悟道的地方。大家看,虽然字迹模糊了,但还能看出一个‘行’字。”
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突然举手:“老师,我在历史课本上学过,王阳明后来发展出‘心学’,可您刚才说的是‘?学’,是不是搞错了?”
导游一笑:“没错,是‘?学’。‘?’是‘总’的古字,意思是统合。而且,真正推动这套学问落地的,还有一位叫苏录的人。只是后来史书多记王而忽略苏,直到近年出土文献才还原真相。”
男生若有所思。
回家后,他翻出父亲送他的《传习录》,却发现书中夹着一张旧报纸剪报,标题赫然是:
**《贵州发现明代手稿,证实“?学”原貌》**
下面有一段引文:
“师曰:‘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。’弟子谨记,遂以此为终身信条。”
男孩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,然后打开电脑,在作文作业标题栏敲下六个字:
《我想做个“行”动派》。
窗外,朝阳初升,照亮了城市的高楼与街道。
而在遥远的龙场山谷,新的一批游客正走进阳明小洞天。导游举起手电筒,照向那面斑驳的石壁。
光影交错间,依稀可见一行深深浅浅的刻痕:
**“心??物??行”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