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子文学网

棒子文学网>状元郎 > 第三四六章 赏赐(第2页)

第三四六章 赏赐(第2页)

一、正式设立“审计司”,直属都察院,负责核查全国财税出入;

二、推行“监察御史轮值制”,每半年调换辖区,杜绝地方勾结;

三、开放“民状直递通道”,凡百姓申诉,可通过驿站直达御前,不得拦截。

消息传开,东南各地燃灯相庆。湖州百姓自发集资,在乌程县立了一块无名碑,上刻“清官不来,我心不死”。扬州书坊刊印《江南巡察实录》,市井争相传阅,甚至流入辽境,被北国使臣带回燕京。

然而林昭深知,胜利从来不是终点。

某夜,他收到一封匿名信,信中只有一句话:“君知周文渊为何甘愿替人顶罪?因其幼子现囚于京郊别院,生死未卜。”

他沉默良久,将信投入炉火。火焰跳跃,映照着他疲惫却坚定的脸庞。他知道,这场斗争早已超越个人荣辱,成为一种信念的延续??就像当年那个雪夜里跪在贡院外的少年,只为确认母亲一生期盼的名字是否真的上榜。

半月后,他悄然离京,再次踏上旅途。

这一次,目的地是江西饶州。据报,当地矿工因官府强征劳役,爆发暴动,数百人被困铜岭矿洞,断粮已达五日。官府封锁消息,对外宣称“小股盗匪作乱,已悉数剿灭”。

林昭乔装成游方道士,携药箱潜入山区。途中遇一逃出矿洞的老匠人,浑身伤痕累累,泣不成声:“我们不是盗匪……我们只是想讨一口饭吃啊!他们把洞口炸塌了,三百多人埋在里面,还有孩子……”

林昭双膝跪地,握住老人颤抖的手:“告诉我,怎么进去。”

老人指向悬崖一侧隐秘裂隙:“只有这条路……但守卫森严,夜里才有机会。”

当夜,林昭率两名义士攀崖而下,借着月色摸至洞口。果然见焦土遍地,残旗飘零,几具尸体横陈沟壑。他撬开松动石块,钻入洞中,只见幽暗深处,数百男女蜷缩角落,气息微弱。

“有人吗?”他轻声呼唤。

黑暗中传来沙哑回应:“……是天派来的神仙吗?”

“不是神仙。”林昭点燃火折,照亮面容,“我是来带你们出去的人。”

历时两昼夜,他组织村民运送食物、打通通风口,并派人快马奔赴南昌告急。最终在第七日,朝廷派出禁军解围,救出生还者一百八十七人。

事后调查揭露,所谓“盗匪”实为矿工联名上书要求减役,却被地方官诬为谋反。主谋知府畏罪自缢,幕后支持者竟是户部尚书门生。

林昭再次上疏,直言:“官逼民反,非民之罪,乃政之弊也。若一味镇压而不问根源,则今日铜岭之祸,明日必起于他处!”

皇帝览奏,潸然泪下,亲书朱批:“民心如水,可载舟亦可覆舟。自今以往,凡因苛政致乱者,先问责上官,再论庶民之过。”

此后三年,林昭足迹遍及岭南、川蜀、荆湖,每至一地,必深入民间,察访疾苦。他不再只是执笔的御史,更像是行走的律法本身??百姓见他来,如见曙光;贪官闻其名,如闻丧钟。

沈清梧始终未嫁,但她并不孤独。她创办“女子律学堂”,招收贫寒女子传授律例、医术与文书之道。她说:“女人不该只会绣花,也该学会写状纸。”十年间,培养出三十六位女讼师,活跃于州县之间,专为弱势群体代言。

晚年,二人同居西湖畔一小院,门前植梅数株。每逢冬雪,便相对煮茶,默然抄书。一日,沈清梧忽然问:“若重来一次,你还愿做那个雪夜赶考的穷书生吗?”

林昭放下笔,望向窗外茫茫白雪:“若不做书生,怎能遇见你?怎能听见那么多哭声?我又怎敢说自己活过?”

她笑了,眼角皱纹如花开。

多年后,两人相继辞世,葬于凤凰山同一片松林之下。墓碑无名,唯刻两句诗:

>**一点丹心燃暗夜,半生风雨护春灯。**

春来时节,总有孩童嬉戏至此,指着石碑问长辈:“这是谁呀?”

老人便会停下脚步,轻声道:“很久以前,有两个傻子,不信这世界只能如此。他们走了很远的路,说了很多人不想听的话。后来啊,我们都活得稍微像个人了。”

风吹过林梢,似有低语回荡:

“我从未想过改变世界,我只是不想被世界改变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