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仅如此。”沈清梧递过一份账册复印件,“这是我冒死从户部档案房偷拍的。过去五年,江南十二州赋税中有近三成被层层截留,名义上用于‘军备修缮’,实则流入私人腰包。而签批这些款项的,正是王?本人。”
林昭看完,久久不语。
良久,他问:“这份证据,可靠吗?”
“每一笔都有原始票据编号,且与地方上报数据不符。只要交由都察院核查,必能坐实。”
“可都察院如今由谁掌管?”林昭苦笑,“还不是王?门生?”
沈清梧盯着他:“所以你需要一个不受其控制的力量。”
“你是说……御史台?”
“不。”她摇头,“是民间舆论。你已有一篇《惊雷录》震动天下,何不再写一篇《赋税考》?把这笔笔赃款列成图表,附上州县百姓诉状,公开刊行。让全天下人都看清,他们的血汗钱去了哪里!”
林昭沉思许久,终是点头。
三天后,《江南赋税实录》横空出世。书中以详实数据揭露财政黑洞,并附有多位受害百姓按手印的证词。更有巧妙绘制的“贪腐链条图”,将各级官员如何瓜分税银描绘得清清楚楚。
此书一经发售,洛阳纸贵。街头巷尾议论纷纷,甚至有孩童编出口诀传唱:“一两银,十升米,官老爷吃肉我啃皮。”
压力如山般压向朝廷。
迫于舆情,皇帝不得不下令成立特别审查组,由韩允衡领衔,彻查江南财税案。
王?惊恐万分,连夜召集心腹商议对策。然而就在第七日,一道密报传来??他女婿在扬州畏罪自缢,留下血书承认贪污罪行。
王?当场昏厥。
半月后,罢相诏书下达,王?削职为民,流放岭南。
临行那日,林昭站在城楼之上,看着囚车缓缓驶出城门。
赵砚之走到他身边,感慨道:“你做到了。一个穷书生,扳倒当朝宰执。”
林昭摇头:“不是我做的。是千千万万个被剥削的百姓,是无数个敢说话的读书人,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公义。”
他望向远方,阳光洒在田野上,农夫正弯腰插秧。
“这才是真正的江山。”他说,“不是宫殿里的龙椅,而是土地上的汗水。”
从此,林昭声望日隆,被誉为“百年来第一直臣”。但他始终谨记初心,拒收一切馈赠,家中陈设简朴如初。每逢灾年,必带头捐俸,并组织义学教授贫家子弟。
三年后,他主持修订《大宋刑律》,首次加入“官员贪渎致民变者,罪加一等”条款,成为后世典范。
而沈清梧则化名游历四方,收集各地冤狱案例,汇编成《洗冤录续集》,造福无数无辜者。
多年以后,当人们谈起那个风雪交加之夜,总会说起一位名叫林昭的青年,如何用一支笔,撬动了一个时代。
有人说他是疯子,有人说他是圣人。
但只有他自己知道,他只是一个听从内心声音的普通人。
正如他在晚年回忆录中所写:
>“我从未想过改变世界,我只是不想被世界改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