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天后,他抵达目的地。那是一座半埋在冰层中的建筑,外墙布满霜花,门牌早已脱落。他推开沉重的铁门,里面出乎意料地温暖。墙壁上挂着一台老式投影仪,正循环播放着一段黑白影像:两个小女孩在孤儿院院子里玩耍,其中一个突然停下,指着天空说:“你看,星星在跳舞。”
正是Lena和Mina。
房间中央摆着一张圆桌,桌上放着三样东西:一台掌机(屏幕显示Heartfire登录界面)、一瓶未开封的香水(标签写着“Memory_0。618”),以及一本手写笔记,封面题字:
>《父亲的答案?续篇》
楚白翻开第一页,瞳孔骤缩。
这不是李相赫写的。
而是Lena的笔迹。
>“亲爱的Mina:
>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你会选择消失。
>因为你知道,只要有人还记得那一箭的意义,你就永远不会真正死去。
>
>我们建起了桥,用失败拼起来的桥。孩子们在上面奔跑、跌倒、大笑。他们不再害怕答错题,因为他们学会了提问。
>
>昨天,一个小男孩问我:‘如果没人看到我的箭,它还算射出去了吗?’
>我告诉他:当你愿意射出那一箭时,宇宙就已经听见了。”
笔记继续往下,记录了她如何收集全球各地的“非最优解”案例,如何与Kong、阿凯、俄语老人等人建立隐秘联系,如何利用晶片残留信号构建共感网络。最后一章标题是:
>**“火种计划”执行日志**
其中写道:
>“Mina的设计初衷并非赢得比赛,而是测试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是否会做出‘非理性’选择。Heartfire团队称其为BUG,我称之为人性。
>
>现在,我们启动‘火种计划’:在全球十三个关键节点部署情感锚点,通过0。618Hz频率诱导群体共感,促使更多人回忆起自己生命中那些‘不该做却做了’的时刻。
>
>这不是控制,是邀请。
>
>每一次共鸣,都在加固这座桥。
>
>而你,读到这段文字的人,已经是桥的一部分。”
楚白合上笔记,久久不能言语。
这时,投影仪突然切换画面。新的视频开始播放:Lena站在极光之下,面对镜头,神情平静。
>“如果你看到了这个,说明火种已经传递到你手中。
>
>接下来要做的事很简单:找到下一个愿意为无意义之事付出代价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