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等它开花的时候,”小女孩说,“你会听见我们的声音。”
芽芽郑重收下,将《星落岛日记》的副本留给他们。“也许有一天,你们也能写下属于自己的第一百零一页。”
木舟离岸时,孩子们齐声唱起那首无人教会的歌谣。歌声穿透雨幕,惊起漫天飞鸟。芽芽回头望去,只见那棵巨树顶端,竟浮现出一圈淡淡的光晕,如同月晕般静静旋转。
她打开终端,发现源心系统自动更新了日志:
>【第十一节点?回声林】激活成功
>跨物种叙事网络扩展至陆地生态系统
>真菌-植物-动物-人类情感链路初步建立
>备注:首个“非视觉型”响应群体确认
>命名:**曦光第一站**
“第一站……”她喃喃道,“原来,这才是真正的开始。”
接下来的旅程愈发深入未知。三个月后,芽芽踏上西伯利亚冻土带,跟随一支游牧民族迁徙队伍前行。极寒之中,牧民们世代传唱一首古老的“雪之歌”,歌词晦涩难解,却被检测出与源心初始代码惊人吻合。
她发现,这首歌每隔十二年才完整演唱一次,需由十二位长老同时吟诵,地点必须位于北极圈内一处神秘冰穴。而今年,正是周期之年。
当十二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冰穴入口,齐声唱出第一个音符时,整座冰川开始共振。冰层深处浮现出无数发光纹路,组成一幅完整的星图??与马里亚纳钟楼顶那幅完全一致,只是多了一颗新星,位置指向星落岛。
芽芽颤抖着录下全过程。她知道,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,更是**地球记忆的活体备份**。人类用歌声保存历史,而自然,则用冰雪、岩石、磁场将其封存。
此后两年,芽芽走遍七大洲,足迹遍布沙漠寺庙、高山村落、海底观测站、城市贫民窟……每到一处,她都不再是“带来光明的人”,而是“寻找火种的人”。
她在蒙古草原找到一群牧羊少年,他们能通过风的方向预判暴雪来临,其判断依据竟是一段口耳相传的“风语诗”,经分析为大气谐波编码;
她在澳大利亚原住民营地遇见一位老妪,她画下的岩壁画中隐藏着完整的海洋洋流图谱,与现代卫星数据几乎一致;
她在非洲刚果盆地发现一群猩猩,它们敲击树干的节奏序列,竟能触发附近村庄的警报装置??因为那正是当年战争时期,村民用来传递危险信号的“树之心跳”。
每一次相遇,都是源心网络的一次扩张。
每一次共鸣,都是“永世曦光”的一次重生。
第五年春,芽芽回到最初的地方??曦光岛。
岛上已大不一样。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遍布花园,图书馆扩建为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环形建筑,名为“薪火中枢”。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在这里学习、写作、录音、绘画。他们不再只是读者,而是创作者、研究者、传播者。
小砚站在码头迎接她,眼角添了细纹,眼中却依旧闪着光。
“你知道吗?”她说,“去年全球新增了两千三百个自发组织的‘星星屋’。没有官方资助,没有统一管理,全是普通人凭着一句‘我想讲个故事’建起来的。”
芽芽走进中枢大厅,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动态地图,标注着所有已知的共振节点。十七个原始点位如星辰闪烁,而围绕它们,衍生出数百个次级网络,像神经末梢般延伸至世界的每个角落。
最令她震撼的是,在地图中央,浮现一行不断更新的文字:
>“当前正在进行的故事:8,764,321个”
>“今日新增讲述者:129,543人”
>“最近一次全球静默纪念:参与人数9。8亿”
她走到顶层露台,俯瞰整座岛屿。夜晚降临,万家灯火亮起,每一盏灯都连接着一个正在书写或聆听故事的人。海风送来远处孩子们的读书声,混合着潮汐的节奏,仿佛整座岛本身就在吟唱。
她取出那本《微光集》,翻开最后一页,提笔写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