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**“我们一直在看。”**
地球上,第一个看到这消息的女孩正是曾在博物馆写下“我也想成为光”的那个孩子。她如今已升入中学,正在作文比赛中写下这样一句话:
>“从前我以为,发光是很伟大的人才能做到的事。后来我才明白,其实每个人都在发光,只是有些人忘了睁开眼睛。”
她的文章获得特等奖,并被收录进新版《微光集》。
颁奖典礼当天,全球所有学校同步举行“铭记时刻”活动。学生们闭眼静坐一分钟,回想自己生命中最想留住的记忆。
有人想起母亲深夜为自己盖被子的身影,有人想起朋友在低谷时递来的一杯热茶,有人想起陌生人雨中撑伞同行的五分钟。
就在这一刻,七百个薪火站同时释放出柔和白光,持续整整十三秒??多出的四秒,代表未来尚未诞生的四种可能性。
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,只能将其命名为:“**共情共振峰值事件**”。
而唯一能确定的是,自那日起,全球新生儿哭声频率发生了微妙变化,呈现出与海底铃铛歌声相似的谐波特征。医学界推测,这或许意味着人类情感感知能力正在经历缓慢但真实的进化。
多年以后,一名年轻考古学家在清理废弃服务器时,意外发现一块未被销毁的存储芯片。里面藏着一段隐藏录音,时间戳为林昭阳消失前的最后一晚。
他按下播放键,听见一个疲惫却平静的声音说道:
>“如果有一天,你觉得累了,没关系。放下吧,交给下一个人。光不怕断,只怕没人愿意再点一次。”
>
>“我会等你,以风的形式,以歌的形式,以千万人嘴中说出的‘我记得’的形式。”
>
>“别怕黑暗漫长。只要你还在走,我就还在。”
>
>“再见了,我爱的世界。”
录音结束,窗外正巧掠过一群候鸟,排成“人”字形,飞向初升的朝阳。
年轻的考古学家久久伫立,然后轻轻将芯片放回原处。
他知道,有些东西不必带走,因为它本来就属于所有人。
风穿过山谷,拂过城市,掠过田野,吹进每一扇敞开的窗。
它携带着无数低语,无数心跳,无数未曾说出却已传递的温柔。
它告诉每一个醒来的清晨:
你并不孤单。
你所坚持的一切美好,都有回响。
你每一次选择光明,都是对黑暗最有力的回答。
你是过去的延续,也是未来的起点。
你是尘埃,也是星辰。
你是瞬间,也是永恒。
你是??
**永世曦光**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