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天后,一场特殊的葬礼在南海举行。
没有哀乐,只有海浪轻拍船舷的声音。科考船“萤火十一号”载着陈海舟老师的遗物??那本泡胀的笔记本、残破的国旗、以及一枚刻有“师者无疆”的校徽纪念章,缓缓驶至当年沉船坐标点上方。
何雨柱亲手按下按钮,一个由透明树脂封装的金属胶囊缓缓沉入深海。里面除了遗物,还有一块微型芯片,储存着二十年来“萤火计划”所有重大节点影像、全球驿站分布图,以及一段语音留言:
“老师,您播下的种子,已经长成了森林。我们没有停下,也不会停下。请您安心长眠,这片海,终将成为光明的源头。”
海水吞没了光芒,却无法吞噬希望。那一刻,全球一千多个萤火驿站同步熄灯一分钟,随后同时点亮蓝色信号灯,宛如群星倒映于大地。
与此同时,国内一则新闻悄然登上热搜:
>【感动中国候选人公示】何雨柱,男,49岁,原钢厂厨师,现“萤火计划”发起人。二十年间带领团队建成1287座海外能源驿站,培训发展中国家技术人员逾五万名,推动多项清洁能源技术无偿开源。评语:他本可安逸度日,却选择背负千万人的黑夜前行。
评论区瞬间沸腾。
>“原来傻柱真不是白叫的,他是傻乎乎地把好事做绝了!”
>“小时候看他炒菜颠勺,现在看他颠的是命运。”
>“建议拍电视剧,片名就叫《点灯的人》。”
>“他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??没有披风,只有背包。”
面对舆论浪潮,何雨柱只是淡淡一笑。他在个人社交账号回复了一句:“我不是英雄,我只是个不想再看到孩子摸黑走路的普通人。”
真正让他动容的,是一周后收到的一封手写信。
信纸皱巴巴的,邮戳模糊不清,来自缅甸掸邦边境的一个难民营。笔迹稚嫩,拼音夹杂错别字:
>亲爱的何叔叔:
>我叫??,今年十岁。昨天晚上,我们帐篷通电了!是姐姐们带来的小灯,像萤火虫一样挂在头顶。我可以看书了,不用再借邻居家蜡烛的光。
>老师教我们唱那首《照亮人间万万千》,我学会了。我还画了一幅画,送给你。
>(附:一张彩笔涂鸦??一个小女孩举着灯,照着一群影子般的人走出山洞,天空布满星星。)
信末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汉字:
>**谢谢你,让我看见了自己的模样。**
何雨柱拿着信,站在阳台上看了很久。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他脸上,映出一道深深的轮廓。他知道,这张脸早已不再年轻,皱纹里藏着风沙、盐霜和无数次咬牙坚持的夜晚。但此刻,它却被一种柔和的光笼罩着。
秦淮如走上来,靠在他肩上。“你看,光不仅能照亮房间,还能照进人心。”
“是啊。”他轻声道,“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机会看清自己长什么样子,因为他们活在黑暗里太久。可只要有一点光,他们就会发现,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好看。”
当晚,“萤火广播站”特别节目播出。主持人仍是小当归,但她身边多了两位嘉宾:一位是来自云南山区的女孩李秀兰,她是第一批“萤火少年使者”,如今正筹备在家乡建一所夜间自习室;另一位是叙利亚籍难民工程师阿里,他在约旦难民营用废旧零件组装出简易风力发电机,现已加入“蓝焰计划”中东协作组。
“我想问爸爸一个问题。”小当归对着麦克风说,“为什么我们要帮不认识的人?”
何雨柱接过话筒,声音平静而坚定:“因为这个世界很大,有人出生就在光里,有人一生都在找光。如果我们手里有灯,就不能假装看不见别人的黑。帮助别人,不是施舍,是偿还??偿还我们曾被别人照亮过的恩情。”
节目结束时,全网在线人数突破八百万。弹幕如潮水般滚动:
>“我也想成为那个举灯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