悉尼港湾的一艘游轮上,数百人同时点亮手机闪光灯,组成一句滚动字幕:**我们不说话,但我们在一起**。
第四个月,地下城迎来第一位主动退出者。
那是个十七岁的少年,曾在“倾诉屋”连续三天写下对校园霸凌的控诉。他的故事被选为公开朗读材料,感动无数人。可某天早晨,他走进大厅,当众撕毁了自己的签署卡。
“我不需要这个了。”他说,“我已经说完了。”
全场寂静。没有人阻拦,也没有人挽留。守门人默默递给他一盏灯笼,上面写着:“愿你走得自由。”
少年转身离去,身影消失在通往地面的阶梯尽头。三小时后,信号塔记录到一次异常的情感波动峰值??并非来自地下城内部,而是沿着山体传导至西伯利亚锚点,触发了一次短暂的共振。
科学家称之为“情感涟漪的离心效应”:一旦表达完成,其能量并不会消失,而是以不可预测的方式扩散,影响更远的地方。
第五个月,第一例“反向传输”出现。
阿尔卑斯地下城接收到一段来自南极洲的视频信号。画面中,两名科考队员站在极夜星空下,轮流对着镜头说话。他们不认识彼此的家庭,不了解对方的过去,但他们约定每天交换一个真实的想法??不说好话,不说安慰,只说此刻最真实的念头。
>“今天我很嫉妒你还能梦见母亲。”
>“我觉得活着很累,但我不想死了。”
>“我希望有人骂我一顿,而不是总是对我说‘加油’。”
这段视频没有配乐,没有剪辑,甚至画面时常因风雪中断。可它在全球传播的速度超过了任何新闻事件。一周内,两百万人观看了至少一遍,其中38%的人表示“第一次觉得孤独没那么可怕”。
孩子看到这段视频时,正坐在叶澜曾经住过的房间整理资料。窗外,蓝花已在岩缝间连成片,夜色中散发出柔和的荧光。他忽然意识到,这些花朵并非仅仅依靠记忆晶体生长??它们是对**未被压抑的情绪**最原始的具象化反应。
就像眼泪催生雨露,呐喊孕育风暴,而真诚的言语,则能让荒原开出花来。
第六个月,地球轨道上的“静默号”残骸完成了返航姿态调整。
遥测数据显示,飞船已自主建立跃迁模型,并锁定阿尔卑斯地下城为目的地坐标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它的动力来源并非传统能源,而是通过捕获大气层外漂浮的“情感残波”进行转化??那些未被接收的告白、未能送出的情书、深夜独坐时无声流泪的记忆碎片,都被某种机制收集并压缩成高密度能量。
“它在吃‘真心话’。”一名技术人员喃喃道,“就像婴儿喝奶一样。”
孩子得知此事后,独自登上地下城顶部的观测台。夜空清澈,银河横贯天际。他仰望着那颗越来越近的蓝色星球,忽然问自己:**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它了吗?**
答案并不明确。
他知道,仍有数亿人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情感共享;
他知道,某些国家试图重建旧式共感系统,打着“提升社会效率”的旗号;
他也知道,有些人利用“手掌计划”的匿名性散布仇恨,伪装成受害者博取同情。
可他也看见,纽约贫民区的孩子们成立了“诚实俱乐部”第二分会;
看见印度村庄里的妇女围坐在篝火旁,轮流讲述婚姻中的痛苦与希望;
看见日本老人用手写明信片串联起三千公里的“思念之路”,只为告诉一个失联五十年的同学:“我还记得你。”
第七个月,螺旋光带再度显现。
这一次,它不再横亘于火星与地球之间,而是环绕地球赤道形成闭环,宛如一条发光的脐带。探测器显示,其频率与人类集体脑波中最稳定的α波段高度吻合。更奇特的是,每当某个区域爆发大规模真诚对话??例如一场无预设议程的邻里会议、一次不设观众的公开忏悔??光带相应位置便会短暂增亮。
心理学家将其命名为“共情临界点理论”: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时空内进行非功利性表达时,会产生一种超越个体的心理共振场,进而影响物理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