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砚也笑了:“我家的灶,从来不嫌锅多。”
三天后,新项目启动。
名称:**回响餐桌**。
地点:原母机核心废墟之上,由白素贞以蛇蜕凝结地脉、林远山以古琴调和情绪频率、赵建国亲手垒砌砖石,在解剖厨房的灰烬中建起一座露天厨房。屋顶不封,四面无墙,只有一圈矮桌环绕中央主灶,桌上摆着三百六十只空碗??象征一年之数,寓意日日相见。
规则很简单:
1。想召唤逝者,必须亲自为其做一顿饭;
2。饭菜必须包含至少一种对方生前最爱的食物;
3。制作过程中,不得使用任何情感增强模块或记忆提取装置;
4。完成后,需独自坐在桌前,静默进食十分钟;
5。若逝者出现,不可强求交流,不可追问死后经历,不可挽留。
“这不是召回仪式。”苏砚站在灶前宣布,“是道歉的机会。是我们终于学会说‘我想你了’的方式。”
第一晚,来的是位年轻女孩。
她带来一把韭菜、一颗鸡蛋、半块豆腐。她说这是父亲每周六早晨给她煎的“懒人蛋饼”,油要多,火要大,翻面时还得轻轻拍锅让香气迸发。她一边操作一边哽咽:“我爸走得太急,连最后一顿早饭都没吃完……我说他?嗦,不想吃。后来我才明白,他是怕我饿着。”
她煎好饼,切成小块,盛入碗中,放在对面。
风吹过,烛火轻晃。
一道模糊的身影慢慢浮现,穿着旧式围裙,手里还拿着锅铲。他看了看女儿,又看了看饼,忽然咧嘴一笑:“哟,火候差了三秒。”
女孩瞬间崩溃,扑过去想抱他,却被一股无形之力阻隔。
“别急。”男人摇头,“我能来,是因为你记得怎么开火。但我也不能久留??那边也有饭要等人去做。”
他拿起筷子,夹起一块饼,送入口中。咀嚼的动作缓慢而真实。
“嗯……少放了半勺盐。”他笑着说,“不过,比爸做的香。”
女孩哭着点头:“因为你在这儿。”
十分钟后,身影渐渐淡去。
临走前,男人留下一句话:“下次试试加点葱花,你妈最爱这个。”
全场寂静。
第二晚,是一位老兵。
他不做菜,只煮了一壶浓茶,泡了两个粗糙的杂粮馒头。他说战友死于战场补给断绝,最后时刻还在分面包屑给伤员。他每年都去坟前放干粮,但从没想过“他会不会想吃热的”。
茶香升起时,风突然停了。
一个浑身泥泞的身影坐在对面,军装破损,左腿空荡荡的。他没说话,拿起馒头狠狠咬了一口,喉结剧烈滚动,像是几十年没吃过东西。
然后,他抬起手,敬了个标准军礼。
老兵泪流满面,回礼时手都在抖。
第三晚,是个小男孩。
他踮脚站在凳子上,笨拙地熬米粥,洒了一灶台水。他说奶奶走前总念叨“小米养胃”,可他嫌麻烦,每次都说“外卖更快”。现在他才知道,奶奶每天早上五点起床,只为让他喝上一碗温热的粥。
粥熬糊了。
但他还是盛了一碗,摆在对面。
夜风拂过,一只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抚上他的头顶。
“乖。”一个沙哑的声音响起,“火太大啦,下次告诉姑姑帮你调小一点。”
男孩嚎啕大哭:“奶奶!我以后天天给你做饭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