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有这位奶奶,在冰岛火山脚下捡塑料瓶,直到八十岁还在走。她说:‘我不怕死,只怕这片土地比我先死去。’”
一个小男孩举手:“老师,我们也能做吗?”
“当然。”卡佳微笑,“明天开始,你们轮流值日,不只是教室,还包括村口小路、水井周围、教堂台阶。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??干净的地方,人心也会变亮。”
下课铃响,孩子们没有立刻散去。他们手拉手,围着拼图站成一圈,齐声念诵新编的校训:
>“我不伟大,但我愿意弯腰。
>我不富有,但我可以给予。
>我不知道未来怎样,
>但我知道,此刻我能做得更好一点。”
声音飘向远方,惊起一群飞鸟。天空湛蓝,云朵如絮。
***
与此同时,中国南方某座小城的养老院里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正坐在轮椅上晒太阳。他右腿截肢,左臂颤抖不止,患有严重PTSD,常年寡言少语。护工们都说他“活在过去”。
可这一天,他突然开口:“我想去花园。”
护工惊讶:“外面下雨了。”
“没关系。”他说,“我想扫地。”
没人拦他。他们给他披上雨衣,推着他来到湿漉漉的小院。落叶满地,积水成洼。老人执意要下来,扶着拐杖,颤巍巍拿起靠墙的竹扫帚。
他扫得很慢,一寸一寸,像在丈量记忆。雨水顺着帽檐滴落,混着汗水滑进脖颈。但他没停。
院长远远看着,忽然想起什么,翻出档案??这位老兵名叫陈国栋,1979年参军,2008年汶川地震时带队救援,亲手从废墟中挖出十七个孩子。退役后,他变得封闭,几乎不再与人交流。
可现在,他嘴里竟哼起一支调子模糊的歌。
院长走近一听,浑身一震。
那是《归尘谣》,但歌词不同:
>“曾经我握枪守山河,
>如今我持帚护家园。
>杀伐止于怒目,清扫始于温柔。
>若问何为英雄?
>是那风雨中不肯离去的背影。”
这首歌从未公开发行。最早出现在青海牧区小学墙报上的版本,也没有这一段。
院长颤抖着掏出手机搜索,终于在一份数字档案中找到线索:2013年夏,一位匿名用户上传过一段音频,备注写着“献给所有不敢再爱的人”。演唱者声音低沉沙哑,疑似经过变声处理,但旋律确凿无疑。
而上传时间,正是陈国栋妻子病逝后的第七天。
那一刻,院长明白了??原来这些年他并非麻木,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疗愈伤口。扫地,不是任务,是他重新学会呼吸的方式。
两个小时后,院子焕然一新。老人累得几乎睁不开眼,却被几个孩子团团围住。他们是附近小学生,听说“有个老爷爷在雨里扫地”,特地跑来看。
“爷爷,我能帮你吗?”一个扎马尾的女孩问。
老人看着她,许久,轻轻点头。
女孩接过扫帚,学着他刚才的样子,认真清扫。其他孩子见状,纷纷加入。雨渐渐停了,阳光破云而出,照在湿漉漉的地面上,映出一道小小彩虹。
陈国栋望着他们,眼角渗出泪水。他喃喃道:
“原来……我也能教别人。”
***
同一时刻,国际空间站内。
宇航员王哲正在执行例行观测任务。他是第二批进驻中国天宫空间站的长期驻留成员,此次任务为期六个月。按计划,他将在三天后返回地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