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绍兴三十二年正月初三,至乾道元年正月初三,她离开此地整整三年。
一天都不多,也一天都不少。
府里昨日就遣了府干来告知晏家,说泸川郡王府的娘子将于次日蹈足宝地。
“郡王府的娘子?”晏裕脸色隐隐发白,“究竟何人?”
“是府中一位极受恩王宠爱的娘子,许是与贵地颇有渊源,遂打算来向晏正字恭贺新禧。”那府干谦敬地说。
听了这话,晏裕也不知为何,忽觉心头惊慌不已。
他想到前些日子,女婿突然来家中将张五娘接走。不巧那会儿他在公署,待他回到家中,便听张五娘嘀嘀咕咕说着什么“女儿还活着”、“女儿没死”诸如此类的疯话。
自女儿落江失踪之后,他这浑家就变得有些神志不清,整日念叨些“孩子只有十六岁”、“不要嫁去齐家”的言语,这会子又颠三倒四说人没死,晏裕以为她是痰疾又犯了,并没怎么放在心上。
——直到晏怀微再次站在他面前。
晏裕呆若木鸡,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位气度娴雅的王府娘子,嘴巴张开又合上,合上又张开,反复数次却连半个字都说不出来。
倒是晏怀微,平静地行至父亲面前,礼道:“阿爹,过新年了,女儿向您拜贺——愿保兹善,百福具臻。”
神情语气皆自若,仿佛她并非“死了”三年,而是嫁去泸川郡王府,今日大年初三,她归宁省亲罢了。
晏裕的脸色忽红忽白,蓦地出了一脊背冷汗。
父女二人相对沉默的这幅诡谲画面,最终是被张五娘的哭声搅扰。
“樨儿……樨儿回来了,是不是樨儿回来了?”
张五娘跌跌撞撞从房内奔出,一把就将晏怀微抱进怀里。
晏怀微被张五娘紧紧抱着,便是在这时,她陡然惊觉——母亲竟然比她矮!
犹记幼时,母亲比她高出许多,她要仰起头才能看清母亲样貌;
少女时候,她已长得与母亲差不多一般高,不用仰头就能看清母亲样貌;
而现在,她看向母亲的时候,是微微垂下眼眸的——母亲变矮了。
人的年纪越大或者身体越来越差时,都会慢慢变矮,这是无法抗拒的事实。
晏怀微看着母亲鬓边一缕叠着一缕的葳蕤银丝,只觉一阵刺目的疼。
“樨儿终于肯回家了……终于回家了……”
张五娘在嚎啕大哭,浑身发颤,一双手臂抱得太紧,弄得晏怀微也跟着她颤抖。
良久,晏怀微终于抬手将母亲抱住,轻声说:“阿娘,我回来看看。”
*
说是回来看看,可这一看才发觉,原来自己竟真是“到乡翻似烂柯人”,再回首,一切都不是旧日模样。
如姊妹一般的女使玲珑已于去年秋天离开晏家,说是回原籍嫁人去了。如今家里换了两个年纪不大的女使,估摸着是因为雇钱便宜且好使唤。
而自己从前那间宝帘闲挂的闺房,如今亦不再属于她——眼下住在那屋里的是个小男孩,瞧模样似已到志学之年。
晏怀微一拍脑袋,想起来了,赵清存跟她说过这事。
彼时她和赵清存吵架,哭着闹着要回家。赵清存就故意拿话刺她,说她爹娘已经从海宁晏氏过继了一个儿子,已经有了自己的螟蛉之子。
那男孩见了她倒是不认生,开口便唤了声:“阿姐。”
晏怀微四下打量,见房内原本放置画案和绣架的地方,如今摆满了书卷册页。
缓步走入房中,晏怀微随手拿起一本书瞧了瞧,乃朱熹编撰《论语精义》,且是荣六郎书籍铺刻印的,看就知道价格不菲。
“想考科举?”晏怀微问他。
“诚如阿姐所见,我日日苦读,将来必如阿爹一般金榜题名,光宗耀祖。”男孩字正腔圆地答道。
说到“光宗耀祖”四个字,他眉宇间是遮不住的得意神色,晏怀微却只觉肠胃一阵紧缩——这话里隐藏的含义大概是,弟弟可以光宗耀祖,而姐姐……就只能生孩子嫁人。
片刻后,晏怀微礼节性颔首,道:“蟾宫折桂,是好事。”
将手中书卷放下,晏怀微从这间已经不属于自己的房里出来,一抬头就见晏裕站在门外,讪讪地看着她。
“怀微,你也晓得,临安府寸土寸金,咱家地方窄,也没其他合适的屋子给你阿弟住,所以就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