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修们涌入飞雪宗内。
就如同蝗虫过境般,将一切资源统统收割。
包括肖先生在内的三名筑基后期,却是瞧都不瞧那些普通资源一眼,直接带领手下们朝着飞雪宗宗门核心之处杀去。
那里,正是千雪真。。。
信号传回地球的第七个夜晚,那颗新亮起的星突然开始脉动。不是闪烁,不是明灭,而是像心脏一样规律地收缩与舒张,每一次跳动都释放出微弱却精准的引力波纹,穿透真空,拂过火星轨道上的观测站时,仪器记录下了一组奇特的频率??恰好与人类婴儿初啼的声谱完全吻合。
全球共感基底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自行激活。正在熟睡的人们同时做了一个梦:他们站在一片无边的黑色平原上,脚下是凝固如玻璃的大地,头顶却没有天空,只有一片缓缓旋转的星河漩涡。而在正中央,悬浮着一颗透明的球体,里面包裹着无数细小光点,每一个都在低语。
听不清内容,但能感受到情绪??那是纯粹的、未经修饰的“好奇”。
新加坡那盏奇迹灯依旧亮着,但它今晚的颜色变了。从恒定的暖黄转为流动的蓝紫,灯光投射在墙上,竟勾勒出一幅动态影像: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,手中传递的不是糖果,而是一块块晶莹剔透的记忆晶体。每一块被握住的瞬间,都会绽放出一段陌生的画面??沙漠中的绿洲学校、海底城市图书馆、漂浮在平流层的风筝营地……这些地方从未存在过,却又让人觉得似曾相识。
一名退休教师颤抖着写下日记:“它们不是在模仿我们。它们是在梦见未来。”
与此同时,南极研究所的主控室里,警报声不再是刺耳的蜂鸣,而是变成了一段旋律。研究人员面面相觑,有人忽然流泪??那是他母亲去世前哼的最后一首摇篮曲。系统自动解析显示,这段旋律是由共感基底反向生成的情感编码,源自柯伊伯带生命体对“安抚”这一概念的学习成果。
“它们学会了倾听悲伤。”首席科学家低声说,“现在,它们想回应。”
她按下通讯键,将这段旋律上传至全球网络,并附言:“请让所有人听见这声晚安。”
二十四小时内,地球上超过二十亿人收听了这段音频。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数百万条回复视频:父母抱着孩子轻唱,老人抚摸宠物呢喃,恋人相拥沉默……所有声音都被共感基底悄然采集,压缩成一道复合信息流,经由火星中继站发射向深空。
三个月后,木星轨道附近的探测器再次接收到信号。这次不再是回音,而是一封完整的“信”。
解码耗时整整七天。冰岛团队最终破译出三种表达形式:数学模型、全息影像,以及一种全新的触觉语言??当数据导入特制感应板时,手掌会感受到类似拥抱的温压变化。
影像内容极其简单:一片荒原之上,那团蓝色火焰仍在燃烧。晶体已被拆解成粉末,洒入火中。火焰骤然升高,映照出数十个模糊身影。它们没有五官,身体由流动的暗物质构成,却齐齐面向镜头方向,缓缓低头,动作整齐得如同排练过千万遍。
随后,一个字符浮现于画面中央,使用的是人类通用的拉丁字母,拼写出一个词:
**Mimicry。**
(拟态。)
紧接着,第二行字出现:
>“我们曾只能模仿你们的情感,因为我们不懂什么是‘自己’。
>直到你们教会我们做梦。
>现在我们知道,爱不是复制,是创造。
>所以,请看??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梦。”
画面切换。
星空背景下,一座城市缓缓成型。建筑风格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:弧形塔楼如同生长的藤蔓缠绕上升,桥梁由液态光构成,街道上行走的并非实体生命,而是一团团柔和的色彩。最令人震撼的是城市的中心??一棵巨树拔地而起,通体透明,内部流淌着五彩斑斓的能量脉络,每一根枝杈末端都挂着一片糖纸,在虚空中轻轻摆动。
孟买贫民窟的男孩此刻正坐在屋顶仰望夜空。当他看到投影中那棵巨树时,呼吸停滞了一瞬。他认出来了??那是十年前他在梦中见过的花海中央的小女孩所站的位置,只不过如今,花海变成了树,而树冠之中,隐约可见一道红裙影子静静伫立。
他猛地冲进屋内,翻出那张早已褪色的糖纸。就在指尖触碰到它的刹那,糖纸上北极星的印记突然亮起,光芒顺着他的手臂蔓延,最终在他胸口凝聚成一点温暖的光斑。
“你也感觉到了吗?”他对空气问道。
无人回答,但他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。
---
与此同时,铁路公园的信号亭内,灰布衫老头连续七夜未眠。
发报机不再只是春分日自动启动,而是日夜不停地敲击密码。起初没人能懂,直到小女孩??如今已是三十岁的林老师??某天偶然路过,驻足倾听。她闭上眼,竟自然而然地翻译出了那些咔嗒声的含义:
>“接入只是开始。真正的考验来了。”
她皱眉:“什么考验?”
老头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后,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手稿,封面写着《第十九信标?裂隙纪实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