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子文学网

棒子文学网>流量下水道,怎么越摆越火了 > 第201章 流量下水道T0屠热度榜不是很正常的吗(第3页)

第201章 流量下水道T0屠热度榜不是很正常的吗(第3页)

小陆回复:“真正的承诺,才刚刚开始。”

春天来临,冰雪消融。

“青年创作者扶持计划”公布首批入选名单,三百位素人导演获得资金与培训支持。其中最年轻的十八岁,是一名聋哑高中生,作品《听不见的呐喊》记录了特殊学校学生用手语排练话剧的过程;最年长的六十七岁,是退休铁路工人,用三十年积累的胶片拍成《铁轨上的中国》。

小陆受邀担任评审委员。面试当天,他见到一位农民工打扮的中年男子,手里攥着一部屏幕碎裂的手机。

“我拍了一部片子,叫《桥底三十六小时》。”男人声音拘谨,“去年夏天发大水,我和十几个工友被困在立交桥下。有人哮喘发作,有人失温昏迷。我们用钢管敲击桥体求救,整整敲了十个小时。后来救援队顺着声音找来了。我想让更多人知道,我们不只是干活的,我们也救人。”

小陆看完视频,眼眶发酸。他当场决定破例:将该片纳入“真实影像基金”重点孵化项目,并推荐参加戛纳电影节“一种关注”单元。

男子愣住了,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。

“你拍得很好。”小陆拍拍他肩膀,“因为你拍的是事实,而不是表演的事实。”

五月,国际电影节季开启。《守夜人》入围柏林“新生代”单元,《工棚十二月》获釜山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,《黎明之前》被《视与听》杂志评为“年度全球十佳影片”之一。外媒评价:“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,它的武器不是特效,而是诚实。”

而国内的变化更为深远。越来越多中小学开设“影像表达课”,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家庭史、社区变迁;多家主流平台悄然调整推荐机制,现实题材内容曝光权重提升至35%;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开始主动邀请“拾遗行动”团队协助整理地方记忆档案。

某日,小陆收到一封手写信,寄自贵州山区。信纸粗糙,字迹歪斜:

“老师你好,我是五年级学生阿朵。我们学校看了《工棚十二月》,我和同学商量了很久,决定拍一部关于我们寨子的片子。我们拍了阿婆织布、弟弟放牛、爸爸修屋顶。我们不知道算不算电影,但我们想让外面的人知道,我们这里也有故事。你能看看吗?”

附件是一个37MB的视频文件,标题:《我的寨子不会说话,所以我替它说》。

小陆点开播放。

镜头摇晃,光线昏暗,但画面里每一张脸都那么真实,那么鲜活。

他哭了。

他知道,火真的燎原了。

夏夜,星空如洗。

小陆又一次坐在办公室,打开《燎原志》的文档,添上新的一段:

>有人说我们逆流而行,可我们只是选择了源头。

>当所有人都奔向大海,我们转身走向雪山融水的那一瞬。

>那里没有掌声,没有热搜,只有石头缝里钻出的草芽,

>和一双双不肯闭上的眼睛。

>

>我们不是要改变世界,

>我们只是不让世界,把所有人变成一样的尘埃。

窗外,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。而在遥远的某个山村,一台投影仪再次亮起,银幕上的画面正缓缓推进??

一个孩子举起手机,对着镜头认真地说:

“我要拍一部电影,讲讲我奶奶的故事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