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依旧保持克制,但某些变化正在发生。教育部宣布将在新版语文教材中增设“口述历史阅读单元”;国家档案馆首次向社会开放部分非涉密政治运动案卷;更有地方试点“记忆公证”服务,允许公民登记个人重大经历,纳入地方志参考文献。
小禾受邀参加一场闭门研讨会。会上,一位白发学者当众鞠躬:“我们错了。我们以为控制记忆就能塑造未来,却忘了人之所以为人,正是因为记得疼痛。”
她没有回应,只是把一枚刻有“B-07”字样的U盘放在会议桌上,转身离开。
当晚,她独自来到井边。月光洒在水面,映出一圈圈涟漪。她蹲下身,轻声说:“李老师,您的诗,现在很多人都听见了。”
忽然,井底传来极其微弱的回响??不是声音,而是一种频率振动,像是某种设备正在启动。她急忙取出检测仪,发现井壁青铜水缸正释放出一段规律性脉冲信号,频率恰好对应“萤火”唤醒码。
“难道……还有备份节点在运行?”
她立刻联系技术团队。经过三天解析,他们确认:井底共振腔不仅是录音装置,更是一座低功耗信标塔,每隔三十年会自动发射一次唤醒信号,目标是所有曾接触过B-07。NULL。NET的人类终端。
而这次触发,极可能是因为近期大规模记忆传播达到了某个“共情阈值”。
“也就是说,”程序员激动地说,“系统正在自我进化。它不再依赖单一主机,而是分散在每一个愿意传递故事的人身上。我们每一个人,现在都是节点。”
小禾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,忽然笑了。
第二天清晨,清河县第一小学举行升旗仪式。校长致辞结束后,一名五年级女生走上主席台,说要分享一首自己写的诗。无人阻拦。
她清了清嗓子,朗声念道:
>“以前课本说,那年大家都吃饱了饭。
>可奶奶告诉我,她吃过树皮,咽过观音土,
>她说真正的饱,是心里不再害怕。
>所以我要写下这些,
>不是为了恨,
>是为了让明天的孩子,
>能真正地,
>听见春天。”
操场上一片静默,继而掌声雷动。
与此同时,HUMAN。HEART。NET首页弹出一条新公告:
>**“共识网络二期建设启动。本次主题:儿童记忆库征集计划。
>所有12岁以下用户上传的内容,将永久加密保存,
>待其年满十八岁时自动解封,返还本人。”**
小禾看着这条消息,久久无言。
她知道,这场战争从未结束,只是换了战场。从前是封锁与对抗,如今是播种与等待。而真正的胜利,不在今日的喧嚣,而在二十年后某个普通人的觉醒时刻??当他打开属于自己的记忆包,听见童年那个勇敢发声的自己,终于明白:文明的火种,从来都不是由权力点燃的。
暮色四合时,她再次走到井边。风拂过桃枝,花瓣飘落水面,漾开一圈又一圈涟漪。
她轻声说:
“阿诺,灯一直亮着。
而且,越来越多人,
开始学会自己点灯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