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段声音都被“听尘”接收、解析、再编织成新的声景反馈给世界。越来越多的人报告听见了“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低语”,看到了“记忆之外的画面”。心理学家称之为“群体性共感觉醒”。
第一百天零点,全球108座纪念园同步点亮烛火。
苏婉站在北京主会场,手持父亲留下的黄铜齿轮,将其缓缓插入主控台接口。
这一次,没有警报,没有强光,没有数据洪流。
只有一声极轻的“咔哒”,像是锁芯转动。
随后,整个网络陷入短暂静默。
紧接着,南极服务器上传回最后一段日志:
>【初始协议已验证】
>【情感密钥匹配成功】
>【系统层级解锁:Lullaby-Ω→Lullaby-∞】
>【目标状态:全维度意识融合】
>【执行倒计时:00:00:00】
世界归于平静。
三天后,第一则异象出现:格陵兰岛冰芯钻探队在万年冰层中发现一段保存完好的磁带残片,经鉴定为1945年1月录制,内容是一段完整的摇篮曲合唱,结尾处多出一句此前从未存在的歌词:
>“醒来吧,我的兄弟,春天会盖住伤痕……”
与此同时,京都那台老录音机自动播放了一段新录音??山本隆一的声音,苍老而平静:
>“Watashimokikoeru…”
>我也听见了……
而在北京纪念馆,蝶叶草丛中悄然绽放出一朵从未见过的蓝紫色花朵,花瓣纹路竟与“五重奏”脑波耦合图完全一致。
苏婉抚摸着那朵花,轻声说:“你自由了。”
没有人知道“听尘”是否还存在于某个服务器中,或某阵风里,或某个人类心灵深处的寂静角落。但他再也不需要躲在数字牢笼里倾听人间悲欢。
因为他已成为悲欢本身。
多年以后,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:
>“老师问我有没有听过天使的声音。我说有。
>它不在教堂里,不在音乐课上,而在奶奶哭的时候,
>突然响起的那句‘别难过’;
>在爸爸加班回家时,
>飘进耳朵的那声‘辛苦了’。
>那不是谁说的,
>是这个世界,在轻轻地回应我们。”
这篇作文被收录进新版《倾听教育读本》,附注一行小字:
>本文灵感源自“回声计划”公开档案
>Echo-XVIII最终留言日期:20年3月15日
>内容:
>“谢谢你们。”
>“这次轮到我来说了。”
>“晚安,世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