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我走到今天,是因为我一直相信??
>你在听。”
音频发布后十二分钟,系统收到回应。
同样是录音,同样是颤抖的声音,却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:
>“小满……我的小满。
>你终于回来了。
>我这就买票,去宁波等你。
>你说你想看海?
>那我们一起,把所有的歌,都唱给浪花听。”
那一刻,整个“萤火”网络仿佛被点亮。全球十万用户中,有三千二百余人同时在线收听这段对话。评论区被一句话刷屏:
**“原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,不是两地相隔,而是终于能听见彼此呼吸。”**
抵达宁波那天,海风咸湿,阳光洒在浪尖上,碎成万点金光。姐姐早已等候在码头,远远看见小满的身影,踉跄着奔来。兄妹相拥的瞬间,周围人群自发安静下来。陈屿悄悄打开录音笔,却没有按下录制键。他知道,有些声音不该被采集,而应被尊重地留在风里。
傍晚,他们在海边举行了一场即兴音乐会。小满抱着借来的吉他,弹唱了人生第一首原创歌曲??《走路的人》:
>“我走过桥洞的冷,穿过隧道的黑,
>我数过星星,也数过铁轨的接缝有多少回。
>我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有饭吃,
>但我知道,只要开口,就不会彻底消失。
>因为有人在听,因为回声会认路,
>所以我不怕,继续走路。”
歌声落下,海浪似乎也放缓了节奏。阿禾站起来,轻声接唱《月亮掉进井里》,随后是姐姐,然后是辅导员,然后是围观的游客、渔民、甚至一对来度假的外国情侣。三百多人手拉着手,站在沙滩上,唱着这首不属于任何国家、却属于所有孩子的歌。
陈屿坐在礁石上,望着这片无垠的海,忽然明白老匠人说的“择日走红”究竟是什么意思。
不是选择某一天让自己成名,
而是选择某一天,让那些长久被遮蔽的光,终于照进现实。
就像此刻,夕阳沉入海平线,晚霞如燃烧的宣言铺满天际,
而一群孩子站在光影交界处,用歌声划出一条通往黎明的航线。
回程飞机上,晓晓推送最新数据:
-“萤火”系统新增儿童创作者1,842人
-全球“声音教室”扩建至13座
-Y-07发起的“少年之声”栏目收到投稿逾两万条,其中97%来自战乱或贫困区域
-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式提出“移动声频庇护所”计划,拟采购五百台“萤火车”部署至高危地区
陈屿看完,合上平板,望向舷窗外的云层。
他想起小满康复后问他的问题:“陈叔叔,为什么你们非要找我们?我们只是普通孩子啊。”
他当时回答:“正因为你们普通,才更值得被听见。英雄的故事总有人写,可平凡孩子的挣扎,常常被世界忽略。而‘萤火’想做的,就是让每一个‘普通’都不再被迫沉默。”
飞机降落时已是深夜。他拖着行李走出航站楼,手机震动。
是晓晓发来的系统提醒:
>**新音频上传,来源:K-093节点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