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传出,举世哗然。
但也有人开始行动。
敦煌那位留下石板的少年,再次出现在塔前。这次他带来一只陶埙,形状粗朴,却是用当年断裂的绳索缠绕烧制而成。他在塔门前坐下,吹奏起来。
不成调,却有一种原始的力量,像是大地呼吸的节奏。
三天后,塔基微微震动,一道裂缝开启,仅容一人通过。少年收埙入篓,低头走入黑暗。
北极科考队长辞职,独自驾艇驶向南极。他说:“我曾在塔中看到别人的死亡记忆,却忘了如何面对自己的活着。我要去那里,告诉那团光影??我也想被听见。”
江南村中,老狗死后转生的小犬,第一次对着陶罐吠叫。村民们惊愕发现,它的叫声频率竟与静语塔铃声谐振。长老叹道:“它不是在叫,是在回应。”
而沈知白,在一个无星之夜,悄然离开长安。
他没有带任何行李,只背着那只旧竹篓,里面放着一枚玻璃珠??是从陶罐中取下的真品,还是复制品,无人知晓。
他步行南下,每三十六步便停下一瞬,任风吹过耳际。
有人问他去哪。
他笑而不答。
直到某日,一位旅人见他在海边停下,面向深海,将竹篓轻轻放下。
海浪涌来,卷走竹篓,沉入水中。
他伫立良久,忽然开口,声音随风飘散:
“阿音,我来了。”
“这一次,我不再装傻。”
“也不再等你归来。”
“因为我终于明白??所谓共听,不是听见你,而是听见我自己心里的那个你。”
话音落下,海面忽然平静。
一轮满月倒映其上,碎成万点银光。
其中一点,微微闪烁,如同回应。
而在世界各个角落,那些曾参与“聆听日”的人们,几乎在同一时刻睁开眼。
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只觉得胸口一阵温热,仿佛有谁轻轻拍了拍他们的肩。
有些人流泪,有些人微笑,有些人拿起笔,写下一句从未想过的话:
**“我也在。”**
风起了。
铃声再度响起。
这一次,不再是等待。
而是回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