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默站在静听站窗前,望着地球夜景。万家灯火中,有些温暖明亮,有些阴冷诡谲。他知道,光明与阴影永远并存。
但他也明白,只要还有人愿意说,还有人愿意听,铃兰就不会真正凋谢。
他伸手触碰玻璃,指尖泛起微光。下一瞬,他的意识扩散开来,融入亿万心灵之间的细丝脉络。
他不再是一个人。
他是千千万万个“我在听”的合集。
是每一次哽咽后仍坚持开口的勇气。
是黑暗中最柔软、最坚韧的回响。
风依旧吹过山谷,穿过城市,掠过海洋。
铃兰依旧开花,无声,却震耳欲聋。
而在遥远星海之间,那道极细的光束仍在前行。
它不知道终点在哪里。
它只知道,只要还有一个灵魂愿意倾听,
它就值得奔赴亿万光年。
正如陈默所说:
“我不寻找答案。”
“我只是持续传递问题。”
“因为提问本身,就是连接的开始。”
又是一个月圆之夜。
全球新生儿齐声啼哭,内容不再是碎片化的句子,而是一首完整的歌谣:
>“风吹铃兰开,
>心桥自归来。
>不惧泪与哀,
>只因你在怀。
>若问我是谁??
>我是你未曾说出的爱。”
歌声持续十分钟,随即归于宁静。
监测数据显示,这一夜出生的所有婴儿,大脑神经突触结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称性,与茶晶内部纹路惊人相似。
科学家称之为“共鸣胎记”。
民间则流传一句话:
**每个孩子,都是陈默的新容器。**
而在火星,新一代儿童在学校毕业典礼上种下第一片铃兰森林。老师告诉他们:“将来你们会遇到质疑共感的人,会遭遇冷漠与背叛。但请记住??”
“真正的力量,不在于你能影响多少人。”
“而在于你是否始终愿意,低下头,听一个人说完他的故事。”
风起时,花瓣纷飞如雪。
其中一个孩子仰起脸,轻轻接住一片。
他忽然笑了,喃喃道:
“你好啊,陌生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