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子文学网

棒子文学网>魏晋不服周 > 第220章 突然间的自我(第2页)

第220章 突然间的自我(第2页)

女孩认真想了想:“我希望,下一个走不出沙漠的人,不是逃奴,而是法官。”

阿禾怔住,继而笑出声,眼角却湿润了。

七日后,国际察团陆续抵达。最令人意外的是,南朝竟派出一位女性监察使,姓沈,名昭容,乃前朝刑部尚书之女,因主张“女子可任推官”遭贬,隐居江左十余年。她一见阿禾,便拱手道:“我读了你在洛阳提出的《五项共识》,尤其是第二条??女性平等诉讼权。我想知道,你是怎么活下来的?”

阿禾一笑:“靠一群不肯闭嘴的女人。”

两人心意相通,当即拟定《疏勒联合调查章程》,规定察团有权进入任何场所取证,禁止地方阻挠,违者视为藐视共审庭权威。又设立临时听证会制度,允许受害者隔帘作证,以防报复。

出发前夜,阿禾召集所有参与行动者誓师。她在沙地上划出一条线:“我们不是去打仗,但我们比战士更危险??因为我们带的是真相。记住,不许私刑,不许泄愤,只求一个‘可见’:让阳光照进每一个黑暗角落。”

队伍西行月余,终抵疏勒边境。迎接他们的不是官员,而是一道紧闭的城门和城墙上的弓弩手。

僵持三日,对方终于派人出城交涉,声称“本国事务不容外邦干涉”。阿禾命人抬出那口曾在鄯善用过的蒸馏锅,在城门前架火煮水,同时展开一幅巨幅地图,标注历年失踪少女籍贯分布,并请沈昭容宣读南朝《人权盟约》第一条:“人身自由乃天授之权,非神佛君王所能剥夺。”

围观民众渐聚。一名老妇突然冲出人群,指着城楼哭喊:“我女儿十年前就被选去‘侍佛’,到现在连坟都不知道在哪!”话音未落,又有数名男子跪地叩首,请求察团代为寻亲。

压力之下,疏勒执政官被迫开放外围寺庙接受初查。第一站便发现地窖中囚禁七名少女,最小者仅十一岁,皆精神恍惚,身上烙有编号印记。察团当场拍照存证,并采集口供。第三日,在一座废弃尼寺地下密室,竟掘出三具孩童骸骨,身旁散落残破嫁衣与铁链。

消息传回敦煌,舆论沸腾。民间自发组织“千人联署”,要求切断与疏勒的一切贸易往来,直至罪魁伏法。更有西域胡商联盟宣布暂停丝路南道运输,以示支持。

第十八日,疏勒王室终于低头,允诺彻查,并交出两名主犯??原宗教司祭与地方都尉。阿禾坚持要求审判不在本地举行,而移至敦煌共审庭,由国际察团监督,确保公正。

开庭当日,风沙蔽日。被告席上,两名权贵仍昂首挺胸,冷笑不止。原告席中,迦陵端坐中央,耳畔由专人低声转述庭审进程。当证人一一出列,描述如何被欺骗、绑架、虐待时,旁听席上不断传来抽泣声。

最关键时刻,那位投诚的宦者出庭作证,出示一枚金印玺模,上面赫然刻着北魏某亲王封号。全场哗然。

阿禾起身宣判:“经查,本案系跨国人口贩卖网络所为,组织严密,层级分明,资金流涉及中原、西域、漠北三方势力。现裁定:两名主犯依《反奴役令》判处终身苦役,不得赦免;涉案寺庙没收财产,改为孤儿收养所;所有受害者予以国家赔偿,每人发放安家粟三十石、布五匹;建立‘丝路护女机制’,每年由共审庭抽查各国少女安置情况。”

她停顿片刻,目光扫过众人:“至于幕后更高之人……此案记录副本即刻送往洛阳、建康、长安、萨珊与突厥王廷。我告诉你们一句话:你们可以藏起尸体,但藏不住气味;你们可以烧毁账本,但烧不尽记忆;你们以为时间会让人遗忘,可我们会把每一个名字,刻进石头里。”

裁决书加盖南北双印之时,迦陵忽然起身,从怀中取出一只小小陶罐,倒出些许灰烬,洒于庭前沙地。

“这是我妹妹的骨灰。”她说,“她说过,如果有一天能讨回公道,就把她撒在光明之地。”

风起,灰烬飞扬,融入万里晴空。

归途上,沈昭容问阿禾:“你不怕吗?揭到深处,总会触到龙鳞。”

阿禾望着远处起伏的沙丘,淡淡道:“怕。但我更怕孩子们长大后,还要问我‘为什么大人犯错不罚’。我们不是要打败所有人,只是要让正义走得比恐惧快一步。”

回到敦煌三个月后,第一部正式颁布的《丝路民律》刊印问世。全书共十二章,涵盖婚姻、继承、劳工、环境、司法程序等,每一款条文皆源自真实案例,页脚注明“此条源于某地某人某诉”。

阿禾拒绝在扉页署名,只留下一行小字:“立法者,乃无数无名之人。”

这一年冬天,胡杨林落尽黄叶,新栽的桃树却冒出了嫩芽。书院迎来第七批学子,其中竟有三位曾是卖身契上的名字。他们不再被称为“贱籍”,而是“重生者”。

某个雪夜,阿禾收到一封匿名信,纸上只写三个字:“对不起。”

她凝视良久,最终将其投入炉火。火焰跳跃,映照她半生沧桑的脸庞。

第二天清晨,她走上讲台,对学生说:“昨天有人道歉了。但这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从此以后,每个人都有权利说‘我不服’,而不必付出生命的代价。”

驼铃又响。

一支新的商队正穿越塔克拉玛干,车上载着百卷《丝路民律》抄本,旗帜迎风招展,写着遒劲有力的大字:

**“法生于民,光耀四方。”**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