………
张仁愿此刻正在长安。
他正打算继续请求陛下允许他秋天回到边境时修筑三受降城,不想陛下转眼间变成先帝。
如今的陛下应是不需要他再上奏请求修筑三受降城。
他对谁当陛下并无异议。
无论是谁,都是则天皇帝的后人。
【秦念:李太平,你所在时期突厥的势力将达到顶峰,“其地东西万余里,控弦四十万,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”。但再过几年,就是“默啜既老,部落渐多逃散”,到时候你就可以着手反攻。】
第103章
【李太平:多谢秦皇告知!】
李太平思忖彻底稳定朝政也需要数年。
这几年间还要着手土地兼并一事,刚好可以积蓄粮草,以待几年后的反击。
秦念说的是“几年”后,可以确定是多于四年。
因为“唐睿宗李旦”话题已经开放,秦念含糊时间是为了避开规则限制,那就必然是涉及李隆基时期。
应是五年至九年之间。
………
二十八岁的李隆基同样意识到这一点。
不同点在于他的时间远比姑母紧张,好在他是阿耶禅让,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也都有西域作为去处。
朝政相对姑母时期更为稳定。
不知未来的自己……
想到西域南北皆危的未来,李隆基猜到未来的自己恐怕是错过了这一时机。
【李隆基(56):突厥又复叛?】
李隆基已经知道怎样规避规则限制。
那就是不能说具体年份、不能提及“开放历史话题”与当前话题时期不存在的人。
默啜死后,突厥就不断衰弱,突厥可汗小杀乞求当他的儿子,李隆基答应了,自此突厥不再袭扰大唐。
李隆基清楚这不是因为突厥真正臣服,而是节度使扼守突厥南侵之路。
开元二十二年,小杀被毒死,其子即位后不久病死。
今年李隆基派李质携带玺书册封登利为可汗。
突厥内乱至此,李隆基一度以为突厥已经衰败,认为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收复漠北之地。
事实似乎却与他所想截然相反。
大唐的疆域少于吐蕃,必是漠北之地未能收复,才会是如此结果。
【秦念:突厥所占据的地方,原本属于匈奴。】
李隆基懂了。
突厥已亡,另一异族取而代之。
且依旧是大唐之患。
李隆基思索谁会是下一个“突厥”,想起一事:
开元初,“回鹘渐盛,杀凉州都督王君,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”。
他派郭知运等人将其击退。
下一个异族,是回鹘?
………
天宝三年,回鹘联盟推翻突厥汗国,建立回纥汗国,其可汗派遣使者入唐朝,唐玄宗封其为怀仁可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