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会竭尽所能,缩短其中的差距。
【秦念:你所在的时期,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还不难。难的是李太平和李隆基——你们敢对那些已成大患的蚂蝗们动手吗?】
李太平看着心思浮动的禁军,迅速作出决定。
她履薄冰的经验过于丰富,深知“当断不断,必受其乱,断而不断,必有后患”。
【李太平:秦皇言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的地主为蚂蝗,朕亦认为如此。此番全国迁移地主,不会涉及均田农户与勋贵之家。】
第97章
秦念刻意提及“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”,就是在给同事铺台阶:
虽然系统的“现杀”历历在目,只要理论上说得过去,他们三个的剧本走向就会是顺利处理土地兼并。
但她还是想铺垫得更合理。
责任心与日薪正相关,甲方给得太多。
李太平的扮演者也迅速接戏:拉拢军队与功勋贵族,先迁移豪富与世家。
——李太平时期是府兵制,将士多来自农户。
——勋贵之家,在唐朝指代的是因功勋获得高官显爵的家族,多为武将出身。
“此番全国迁移地主”,李太平又没说下次不动勋贵之家。
这就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。
………
李太平时期。
绝大多数将士都放下心来。
他们知道天意既然禁止谎言,陛下所言必然不会为假。
陛下要惩治的是“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的地主”,不是他们!
——军中将士立下军功获得赏赐后,大多会用这些赏赐购置土地,但这种购置往往违背唐律。
文臣大多看得出这位新陛下此时放过“勋贵之家”可能是权宜之计。
但有天幕稳定天下民心,陛下又不动武将的利益,文臣纵有再多疑虑,此刻也无可奈何。
何况既然是权宜,谁又知道以后如何?
【李隆基(28):附议。】
仅相隔四年,李隆基与姑母面临的处境差不多。
处理办法当然也差不多。
现在李隆基倒是对流放姑母去西域一事再无抵触。
他清楚处理土地兼并问题必然不是朝夕之功。
稍有不慎,这些“地主”极有可能勾结异族为患。
姑母去镇守西域,能够减轻边防压力。
【李隆基(56):诸节度使,即刻入京觐见,商讨迁移豪富入边一事。】
已即位数十年,又是王朝鼎盛之时,李隆基对大唐的掌控力度远超年轻的自己。
十二万禁军为长从宿卫,多为征募而来,都不会是豪富出身。
如今最大的隐患是节度使。
李隆基借迁移豪富召集节度使,正是准备处理这一隐患。
………
秦念知道扮演老年李隆基的同事为何这么自信。
天宝十二年,因杨国忠屡次上奏安禄山必反,唐玄宗召安禄山进京,安禄山冒着极大风险觐见,来表现自己的忠诚。
56岁的李隆基处于开元二十八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