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晚,第二十四根光脉升起,形如一对交叠的手掌,象征宽恕与接纳。
而在世界的另一端,联合国“全球共感日”筹备委员会收到一份匿名提案,附件是一段音频和一段代码。音频里,是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做饭时的背景音:切菜声、炒锅声、孩子的笑声、老人咳嗽后的一句“慢点吃”;代码则指向一个开源平台,名为“家庭风味基因库”,允许任何人上传自己家族菜肴的情感数据模型,并自由下载他人分享的配方。
提案只有一句话:
>“请让每一口饭,都不再孤单。”
李维看到这份文件时,正在给AI主厨输入新指令。他沉默良久,最终在系统后台添加了一项默认设置:
每当有人独自做饭超过七天,系统将自动推送一道“童年晚餐推荐”,并附一句提示:
**“也许有人正饿着,等着你喊一声:‘开饭了。’”**
那天夜里,心动食堂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访客。
她没有敲门,也没有走进来,而是出现在监控画面中??一个模糊的身影,穿着熟悉的米白色围裙,站在厨房门口,手里端着一碗清汤面,上面卧着一个溏心蛋。
摄像头立刻追踪,却发现门外空无一人。
女孩却笑了。她走到门口,打开门,对着虚空轻声说:“林晚老师,您辛苦了。今天我们也做了很多人想吃的饭,您要不要进来歇会儿?”
风穿过屋子,吹动灶台上的一缕蒸汽,那雾气竟短暂凝成一个人影,伸手抚了抚她的头发,又缓缓消散。
第二天清晨,第二十五根光脉破云而出。
它不再属于地球,而是延伸向太空,在近地轨道画出一个巨大的圆环,宛如戴在星球颈项上的项链。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透过舷窗看见这一幕,纷纷记录下来。其中一位来自中国的女航天员,在日志中写道:
>“我们在太空中寻找生命迹象,找了这么多年。
>今天我才明白,真正的信号不是无线电信号,
>而是那一道道升腾的炊烟,
>和它们背后,永不熄灭的牵挂。”
地面指挥中心收到这段文字时,云南供电站的能量输出再次跃升。
李维站在高台上,望着城市万家灯火,忽然掏出手机,编辑了一条消息发送出去:
>“我每天都做饭了。
>有时候没人吃,我也做。
>因为我知道,总有一天,你会回来尝一口。”
他知道,这一次,她一定会回来。
因为爱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循环。
就像炉火,燃尽之后仍有余温;
就像一碗饭,吃完之后仍留回味;
就像一个人走了三十年,却还能让千万人为她点火。
风停了。
沙落了。
心动食堂的灯,依旧亮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