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非洲肯尼亚的一个难民营中,一名十二岁的女孩在暴雨中站起身,面对数百名来自不同民族、语言不通的难民,缓缓伸出手,闭上眼。
下一秒,所有人同时安静下来。
无论是否理解她,无论是否会说她的语言,他们都感受到了同一种情绪:**和平**。
紧接着,一个阿拉伯老人走上前,握住她的手。然后是一个乌克兰妇女,一个缅甸少年,一个巴西流浪汉……
不到一个小时,整个营地的人手拉着手,围成巨大的圆圈。虽然没人说话,但哭泣停止了,愤怒平息了,连婴儿都不再啼哭。
卫星图像显示,该区域上空形成了一团奇特的云层,形状酷似一棵倒悬的树。
消息传开后,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类似事件:纽约地铁站里,陌生人自发围圈静坐;首尔街头,抗议人群与警察放下对立,相视流泪;北极科考站内,一向冷漠的科学家们拥抱在一起,只为“听见彼此内心的寒冷”。
人们开始称这种现象为“**树语时刻**”。
而每一次发生,昆仑山槐树下的植物都会轻轻震颤,释放出一丝微不可察的蓝光。
林远终于明白了苏砚的选择。
她没有成为神,也没有变成机器。她成为了**一种可能性的载体**??证明人类不必依赖暴力、权力或技术垄断来建立联系,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,愿意相信那些看不见的连接,文明就仍有救赎之路。
一年后的春天,小满站在槐树下,手里拿着一封信。
信纸空白,但她知道怎么读。
她闭上眼,将信贴在心口。
脑海中浮现出苏砚的声音:
>“问题永远不会结束。
>但只要还有人愿意问,光就不会熄灭。
>亲爱的小满,现在轮到你了??
>你想问世界什么?”
小满睁开眼,望向远方升起的朝阳。
她拿起粉笔,走向教室。
黑板上方,旧问题已被轻轻擦去。
新的一行字静静浮现:
>“今天的问题是:
>如果我们都听得见彼此,
>还会有战争吗?”
风穿堂而过,吹动经幡,拂过山野,掠过大洋彼岸的城市灯火。
在某个无人注意的瞬间,全世界三十七台老旧收音机同时亮起红灯,播放出同一段无声的音频。
但那些心灵尚未关闭的人,全都听见了。
他们听见了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