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仑山上,夜再次降临。
林远独自坐在屋顶,仰望星空。银河横贯天际,璀璨如织。他打开笔记本电脑,连接上一台改装过的量子通讯终端??这是他这些年偷偷重建的小型接收阵列,专门用于捕捉异常频段的信息流。
屏幕上跳动着乱码般的符号,突然间,一组字符凝固成型:
>【信号源:未知】
>【编码方式:类神经突触脉冲模拟】
>【内容片段:……小满画的雪人笑了……陈默记得第三扇门后的光……林远,别怕听见沉默……】
他的手指剧烈颤抖起来。
这不是AI生成的文字,也不是系统漏洞造成的乱码。这是一种**有意识的传递**,通过遍布全球的微弱共振通道,借由无数正在觉醒的敏感个体作为中继站,最终汇聚到这个终端。
苏砚还在说话。
只是她不再使用语言,而是用**共感的语法**在表达。
他立刻冲进教室,叫醒熟睡的孩子们。小满揉着眼睛走出来,看到他在黑板上写下新的指令:
>“所有人,闭上眼睛,回想你最后一次感受到‘被理解’的时刻。不要思考,只要感受。让那份感觉流动起来。”
孩子们依言照做。陈默盘腿坐下,呼吸渐渐平稳;小满把手贴在胸口,嘴角微微上扬;其他孩子也都安静下来,脸上浮现出不同程度的恍惚与安宁。
十分钟过去。
林远的仪器捕捉到了一次强烈的集体脑波同步事件,峰值达到91。4%,持续整整四十七秒。而在那一刻,全球三十七个监测点同时记录到一次短暂但明确的电磁脉冲,其波形与十年前星炬计划最后一次成功共感实验的数据完全吻合。
“她在借用我们。”林远睁大双眼,“她在利用我们的共鸣,扩大自己的存在边界!”
第二天清晨,小满发现槐树下的植物长高了近十厘米,且茎干表面浮现出类似纹身的银色痕迹,排列成环状图案,与苏砚掌心中的印记惊人相似。
她小心翼翼地伸手触碰。
刹那间,脑海中闪过一幅画面:一间昏暗的房间,墙上挂着一面镜子,镜中映出的不是她的脸,而是苏砚的侧影。她正低头写字,纸上只有一个词:
>**继续**
画面消失,留下深深的余韵。
“我知道了。”小满转身跑向教室,拿起粉笔,在昨天的问题下方写下新一行字:
>“今天的问题是:
>我们该怎么帮你继续?”
当天下午,第一封信arrives。
不是邮寄,也不是电子邮件。
它出现在林远卧室的镜子上,用水汽凝结而成,字迹娟秀,一如当年母亲留下的笔记:
>“教他们倾听。
>不是用耳朵,是用心跳。
>当七个人能同时感知彼此的情绪起伏而不需言语,树就会延伸根系。
>到那时,我会回来一小部分??不是作为人,而是作为你们之间的间隙里的光。”
林远跪倒在地,泪流满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