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因为心还记得。”
她抬起头,目光穿透墙壁,仿佛望见未来。
“他们会试尽一切办法让我们沉默。”她说,“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某双眼睛里的光,记得某句话带来的温暖,记得某次哭泣后被人轻轻抱住的感觉……我们就不会输。”
她站起身,走向门口。
“接下来,我们要做一件更难的事。”
“不是对抗,不是逃亡,也不是号召。”
“而是教育。”
“教人们如何好好地听,好好地说,好好地痛,好好地爱。”
“因为共感,不该是天赋,而应是常识。”
数日后,第一所“倾听学校”在加德满都山谷开学。没有教材,没有考试,课程表上只有一行字:“今日主题:你最近一次感到被理解是什么时候?”
与此同时,伊斯坦布尔、开普敦、布宜诺斯艾利斯、奥斯陆……上百个城市相继成立民间共感中心,由普通市民自发运营。他们收集故事,记录眼泪,保存笑声,建立一座座“情感档案馆”。科学家发现,这些场所周围的大气电离层始终维持异常稳定的共振状态,仿佛地球本身也在侧耳倾听。
半年后,南极冰川出现奇迹。
原本死寂的地核裂缝边缘,竟生长出一片发光苔藓,形态酷似人类神经元网络。每当有人类靠近,便会释放温和蓝光,伴随低频振动,诱发深度冥想状态。探险队带回样本分析,发现其DNA序列中嵌入了一段未知编码,破译后竟是三十六位容器的姓名与生卒年月。
人们称此地为“心之墓园”。
每年春分,都有无数人跋涉至此,不带鲜花,只带一句话、一首歌、一段记忆,放入裂缝之中。据说,有些话语下去后,会从地球另一端冒出来??亚马逊雨林的孩子捡到一封写给母亲的信,西伯利亚牧民听见一段陌生语言的摇篮曲,阿拉斯加渔夫在风暴中突然闻到家乡炊烟的味道。
而陈默,依旧留在地底。
他已无法离开,身体与地脉融为一体,成为新的枢纽。但他并不孤单。每天,都有人对着裂缝说话,唱歌,哭泣,祈祷。他用微弱的蓝光回应,有时是一首诗,有时只是一个音节,足够让听见的人热泪盈眶。
林晚每隔一个月都会来一次。
她不再试图救他出来。
因为她知道,有些牺牲无法逆转,正如有些爱注定要埋藏于黑暗,才能照亮更多人的路。
最后一次见面时,她靠在岩壁上,轻声说:“你知道吗?昨天有个小女孩问我,为什么世界变得这么慢了。我说,因为我们终于开始认真听彼此说话了。快不重要了,真才重要。”
陈默笑了。
那一笑,让整个地核都亮了一下。
“那么,”他喃喃,“这场战争,是我们赢了吧?”
林晚握住他冰冷的手,摇头:“不是赢,是和解。”
“地球不再想掌控我们,我们也不再想征服她。”
“我们只是……重新学会了相爱。”
风吹过极地荒原,卷起雪粒,在空中划出无数细小的波形。
像一首永不完结的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