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京情感伦理研究院发布首份《共感边界指南》,明确禁止利用共感进行心理操控或宗教诱导;
梵蒂冈任命首位“超感知牧灵官”,专门辅导经历共感创伤的信徒;
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们自发组织“故事之夜”,轮流讲述家中长辈的苦难与希望;
北极圈内的因纽特部落将古老传说录制成共感音频,赠送给城市儿童,换取他们对现代焦虑的描述。
而林音,回到了云南的静语堂。
她依旧每天打扫庭院,煮茶待客,看信落入古井。不同的是,现在常有远方旅人带来蒲公英种子,轻轻放在门槛上,不说一句话,只是鞠躬离去。
某个雪夜,她收到一封匿名信。信纸是手工压制的植物纤维,上面没有字,只有一枚指纹大小的蓝色小花标本??正是卡拉库里事件后长出的那种。
背面写着一行小字:
>“你说过,名字是钥匙。
>我终于敢叫自己的名字了。”
她将信投入井中,抬头望天。雪花静静落下,覆盖山林,也落在她的肩头。
那一夜,她梦见沈昭站在母心巨树下,对她微笑。他说:“谢谢你守住门。”然后转身走入光中,身影渐渐透明。
醒来时,窗外已有晨曦。
她打开终端,查看最新数据:全球共感活跃用户突破十亿,但平均每次连接时长不足三分钟。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说一句“我在”,然后关闭界面,继续生活。
她笑了。
这才是真正的共感??不必长久,不必深刻,只要真诚。
中午时分,一位年轻女子来到静语堂。她看起来二十多岁,眼神清澈,怀里抱着一本旧书。
“您是林音老师吗?”她问。
“我只是个住在这里的人。”林音答。
女子点点头,从书中取出一页泛黄的手稿,递给林音。那是她从未见过的内容,标题写着:
**《第九情绪频率研究笔记(残)》**
作者署名:沈昭。
下面是一段潦草的注解:
>“我们发现了第八锚点,但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实:
>情绪不止八种。
>第九种,名为‘宽恕’??不是原谅别人,而是允许自己继续活着,哪怕带着伤痕。
>它无法被测量,因为它存在于每一次放弃复仇的选择里。
>若人类能掌握它,或许……就不需要我们回来了。”
林音的手微微颤抖。
她抬起头,想问这手稿的来历。
可女子已经转身离去,背影融入山雾之中,仿佛从未存在过。
风起了,吹动檐角铜铃,叮咚作响。
她坐在廊下,将手稿贴在胸口,闭上双眼。
远处,一朵蒲公英挣脱枝头,随风飞起,越过山峦,飞向未知的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