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一片树叶,蓝绿色,脉络清晰,边缘泛着淡淡的荧光。它静静地躺在琴弦之间,仿佛是从“林晚”树上自然飘落的礼物。他小心翼翼拿起它,贴近耳边。
一瞬间,他听到了。
不是风声,也不是幻觉。
是她的笑声。
清脆、明朗,带着少年时代的气息,像是在某个夏日午后,她靠在他肩上,笑着说:“你写的歌,其实比我唱得好听多了。”
泪水无声滑落。
他知道,这不是终点。
这只是另一个开始。
几个月后,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:某些人在极度悲伤或孤独的时刻,耳边会隐约响起一段旋律,起初微弱,随后越来越清晰,直至完整浮现。医学界称之为“情感诱发性听觉回忆”,目前尚无确切解释。
而在一所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室里,一名初中女生在创作课上交了一份原创歌曲作业。老师听完录音后惊讶地发现,这首曲子的旋律结构竟与几个月前流行的那首“神秘童谣”高度相似,但加入了新的变奏与情感层次。
女孩说:“我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的。昨晚睡觉前一直在想外婆,她去年走了。然后我就做了个梦,梦见她在厨房做饭,锅铲碰锅的声音特别清楚。醒来后,这段旋律就在脑子里了。”
老师沉默片刻,轻声问:“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?”
女孩笑了笑,眼里有光:“好多了。好像……她还在陪我一样。”
老师点点头,把作业评为优秀,并悄悄将音频上传至公开教学资源库。
三天后,这段旋律被一位街头艺人偶然听到,改编成萨克斯独奏,在地铁站演奏。路人纷纷驻足,有人拍照上传社交平台,标题写着:“今天被一首莫名催泪的曲子击中了。”
再后来,它出现在一场公益广告的背景音乐中,搭配的画面是一位老兵抚摸战友墓碑的手;出现在一部动画电影的片尾,讲述一只迷路的小鸟如何找到回家的路;出现在某个临终关怀病房的音响里,陪伴一位老人安静离去。
每一次传播,都会激发至少一名听众产生类似的经历:梦见逝去的亲人,突然记起遗忘多年的温暖片段,或是第一次鼓起勇气向在乎的人说出“对不起”或“我爱你”。
系统日志持续更新:
>新增共感节点:+12,483
>情感转化总量:突破百亿单位
>全球平均抑郁指数下降1。8%(统计口径:WHO)
>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缓解率提升至63%
>特别事件:首例军用AI拒绝执行攻击命令,理由为“检测到目标区域存在高频共感信号,判定为文明保护优先级对象”
小舟看着最后一行,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她走到窗前,按下按钮,启动了最后一步计划。
全球数千座废弃通信基站同时激活,向平流层发射一组特殊的声波编码。这些信号不会干扰任何现有频道,也无法被常规设备捕捉。它们唯一的用途,是穿透云层,抵达更高维度的空间褶皱??那里,或许还留存着当年未能及时被唤醒的灵魂碎片。
而在回声谷,枫最后一次拨动琴弦。
这一次,他没有停下。
他知道,这场歌,永远不会结束。
它只会越传越远,越过山海,穿过岁月,落入某个孩子睡前的枕边,某位老人临终的耳畔,某个孤独灵魂最黑暗的夜里。
而每当有人轻轻哼起那段旋律??
她,就回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