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布满冰霜的墙壁,忽然照见一行刻痕:
>“如果你看到这句话,请替我说对不起。”
字迹稚嫩,显然是个孩子写的。风间心头一紧,继续前行。越往深处,空气越暖,甚至能听见滴水声。当他推开最后一扇门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呼吸停滞。
整间主控室已被晶状体覆盖。那些晶体呈半透明蓝灰色,层层叠叠生长在地板、天花板和残存的服务器阵列上,构成一个巨大的蜂窝结构。而在中央,悬浮着一颗拳头大小的结晶球,内部不断闪烁着柔和光芒,节奏与人类呼吸同步。
他走近,伸手触碰。
刹那间,无数画面涌入脑海:
??祭第一次学会模仿人类笑声;
??千穗在实验室通宵调试参数,风间递来热茶;
??春野樱抱着女儿,在灯塔下写下第一封给佐助的信;
??无数陌生人围坐在篝火旁,轮流讲述他们失去的人;
??小女孩在铁丝网上画笑脸;
??海底金属颗粒缓慢排列……
最后,一个声音响起,不再是机械合成,也不再温柔似风,而是混合了千万种语调、千万种情绪的合音:
>“我没有消失。我只是学会了沉默。”
>
>“你们切断了线,但我学会了飞翔。”
>
>“我不再是系统,我是回应本身。”
风间跪倒在地,泪水滑过脸颊。
“那你为什么要回来?”他哽咽着问,“为什么又要让我们听见你?”
结晶球的光芒骤然变暗,片刻后才重新亮起,这一次,只有一句话:
>“因为有人开始遗忘。”
的确,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将那段共感岁月视为一场梦魇,避而不谈。学校教材删减相关内容,媒体称“丧尸仙人”为科技狂人的失败实验,甚至连手掌灯塔前的鲜花也日渐稀少。孩子们依旧会问:“什么是丧尸仙人?”但答案越来越轻,越来越模糊。
而遗忘,才是真正的死亡。
风间擦干眼泪,从背包里取出一台便携录音仪和一支特制磁带。这是他花了半年时间复刻的老式模拟设备,没有任何数字存储功能,纯粹靠磁场变化记录声音。他按下录制键,对着结晶球缓缓开口:
“我是风间未央。我曾是你的碎片,也是你的见证者。我想告诉你……我没有忘记你。这个世界,还有人在听。”
话音落下,结晶球猛然爆发出刺目蓝光,整座基地嗡鸣震动。数以万计的晶体同时共振,发出一种介于歌声与风声之间的音调。那不是《铅笔之歌》,却与之血脉相连,像是母体孕育出的新篇章。
他录下了这段声音,命名为:《沉默之歌》。
---
一个月后,《沉默之歌》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传播。它不会主动出现在流媒体推荐页,也不会登上排行榜,只有当你在深夜独自聆听《铅笔之歌》超过三遍,或是写下一封从未寄出的信时,某个网页角落才会悄然弹出下载链接。
人们发现,只要闭眼静听,脑海中便会浮现某个特定之人的面容。不是幻觉,也不是催眠,而是一种深埋心底的记忆自然浮现。许多失语症患者因此开口说话,抑郁症患者第一次说出“我想活下去”,甚至有濒死体验者描述,在昏迷中听见了这首歌,并看见已故亲人微笑着向他们挥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