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子文学网

棒子文学网>蜀汉之庄稼汉 > 第1464章 联姻来使(第1页)

第1464章 联姻来使(第1页)

“明文,明文,你就带着兄弟们再冲一次吧?”

长安,未央宫。

下了早朝之后的刘胖子,没有着急着跑去桂宫温柔乡,而是拉着冯大司马朝服袖子,苦苦哀求:

“明文,咱们咬咬牙,你就再辛苦一下,。。。

四月初六,天刚破晓,渭水岸边薄雾未散。张砚抱着襁褓中的念宁,站在冯大司马坟前,脚下是昨夜百姓自发铺就的一条黄土路,从长安城一直延伸到墓旁,寸草不生,唯余踏实的脚印层层叠叠。他低头看着怀中熟睡的女儿,轻声道:“冯公走了,可他的魂还在田里,在渠中,在每一粒麦子里。”

陈禾跪在青石碑前,双手捧着那封遗书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雨水顺着屋檐滴落,打湿了他的衣襟,却没人起身避雨。王?立于墓侧,手中握着一卷残稿??那是冯大司马临终前最后一笔写下的《灾年借贷制细则》,字迹歪斜如藤蔓攀墙,却一笔未断。

“他说过,制度比人长久。”王?声音低哑,“只要有人肯守规矩,百姓就不会饿死。”

远处传来钟声,七响之后戛然而止。这是朝廷为冯大司马停朝第七日的最后鸣钟。长安城内,宫门紧闭,百官素服,唯有市井之间,炊烟袅袅升起。有人说,这是百姓用烟火祭奠恩人;也有人说,冯公最恨虚礼,与其哭丧,不如好好吃饭。

新稷乡的学堂今日不开课,但孩子们仍聚在槐树下,一人一句背诵《均水律》。那位曾送花的少女如今已是教习,她领着孩童们齐声朗读:“水无私,如法行;量有度,不容情。”声音清越,穿透晨风,仿佛回应着远方沉寂的墓碑。

***

半月后,刘禅亲至冯府取回遗训。他在书房独坐良久,面前摊开着那份谏言,指尖反复摩挲“勿兴宫室”四字。宦官李昭低声禀报:“陛下,南宫修缮已备材三月,若停工,恐工匠怨望。”

刘禅缓缓抬头,目光冷峻:“冯公临终所嘱,第一条便是节俭。朕若连这点都做不到,何以对得起他在田头熬过的每一个寒夜?”当即下诏:南宫工程即刻中止,所有木材转用于扶风、武功两县灾民屋舍重建,并令御史台彻查近年营建账目,凡贪墨者,无论亲疏,一律问罪。

朝野震动。有老臣私议:“冯大司马虽去,其威犹存。”更有年轻郎官感慨:“昔日以为宰辅之权在调兵遣将,今方知真权力,在能让君王听命于民心。”

与此同时,陈禾依遗命主持《全典》刊印事宜。他召集成都、江州、汉中三地学者,昼夜校勘,务求一字不误。当翻至《边政卷?夷汉共学堂条》时,一名?人学子忽然伏案痛哭。众人询问,才知他是孟获族侄,自幼失怙,靠冯公设立的“蛮吏科”资助读书至今。

“我阿叔临终前说,冯公是他一生唯一敬重的汉人。”少年哽咽道,“如今冯公也走了……可你们看,我们都在这里,说着汉语,读着《孝经》,也在用自己的话说故事??这不就是他们想要的吗?”

满堂默然。陈禾提笔在该条文末添注一行小字:“此制始于建兴十年,成于人心归处。”

***

夏至前后,南方暴雨连绵。果然如冯大司马临终所言,豆苗得雨疯长,但下游几处旧渠因年久失修,险些溃堤。幸而张砚早已按冯公平日教导,提前疏通闸口,组织村民轮值守夜,终保一方平安。

消息传回长安,太医署一位老医正叹息道:“冯公病中尚能预判风雨,非通神明,实乃心中有天地四时之序啊。”

此时,《十年预言书》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。据参与封匣的老匠人回忆,那青铜匣内置三层机关,唯有用特制铜钥开启,且钥匙分为三片,分别藏于成都宫中、太学典籍库与新稷乡学堂。更奇的是,匣底刻有一行隐文:“若十年内无人开启,则自动焚毁。”

民间传言纷起。有人说那是天书,能知未来吉凶;也有人说,里面藏着冯公留给蜀汉的最后一道救命策。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明白:所谓预言,不过是基于多年观测气候、粮价、军屯所得的经验总结,是他把一生所学凝练成的治国指南。

唯有念宁的母亲阿芸,在女儿满周岁那天,取出冯公所赠素绢,轻轻展开“明心见性”四字,喃喃道:“他会希望人们靠自己看清世界,而不是依赖什么神谕。”

***

秋收再临,新稷乡稻谷再度丰收。亩产竟达四石五斗,创历史新高。陈禾带人验田时,发现不止一家农户试行了“稻麦轮作”,且效果极佳。冬小麦已冒嫩芽,绿意盎然,预示来年又是一季丰年。

一位老农拉着陈禾的手说:“以前总觉得种地靠天命,现在才晓得,只要肯照章法来,人也能争几分造化。”这话后来被刻在乡中劝农碑上。

张砚则在渠畔立了一块木牌,上书冯公语录:“水不会说话,但它记得每一条正确的路径。”每逢灌溉时节,村民们便自觉按序放水,再无争执。就连邻村那些曾偷水毁坝的顽户,如今也主动加入巡渠队。

这一年冬天,刘禅下令在全国推行“冯氏八政”:一曰均水,二曰验田,三曰贷粮,四曰兴学,五曰通医,六曰禁奢,七曰抚夷,八曰举贤。每政皆附详细施行办法,皆出自《全典》各卷精要。诏书末尾写道:“先师冯公虽退而未居庙堂,然其政如日月行天,朕不敢私,愿与万民共守之。”

各地响应迅速。益州郡恢复荒废多年的义仓制度;犍为郡开设女子识字班,首期便招三百女童;?柯学堂更是将《婚姻誓词》译成七种夷语,张贴于山间村寨。

***

转眼三年过去,建兴十三年春,念宁已能蹒跚学步。她最爱做的事,便是坐在父亲肩头,沿着水渠一路前行,指着远处的风车咿呀学语。张砚每每笑着告诉她:“那是冯公设计的提水车,它不用牛马,只靠风吹就能把水送上高坡。”

一日,祖母带她去学堂玩耍。先生正在教孩子们写字,黑板上写着两个大字:“诚信”。念宁挣脱怀抱,摇摇晃晃走到案前,抓起一支短笔,在沙盘上歪歪扭扭描出四个小字:明心见性。

全堂寂静。老先生颤声问:“谁教你写的?”

念宁仰起脸,眼睛明亮如星:“阿娘说,这是冯爷爷送给我的话。”

当晚,阿芸将此事写信告知陈禾。陈禾读罢泪流满面,提笔回复:“冯公未曾留下子嗣,但他留下了千万个‘念宁’。她们将长大,读书,治水,理政,嫁人,生子,一代代延续他播下的种子。这才是真正的不朽。”

***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