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国内,一场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正在发生。
四川省凉山州一名山村教师自发组织学生用废旧零件组装简易版“烛光-A1”,虽不具备完整功能,但能通过蜂鸣器提示脑压异常。视频上传网络后爆火,引发全国高校工科生掀起“乡村脑护计划”公益潮。短短一个月,三千多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奔赴边远地区,帮助当地卫生院建立初级脑健康监测站。
陈默亲自带队前往云南怒江傈僳族聚居区,在海拔两千多米的村小学举办培训会。孩子们围坐在操场石阶上,听他讲解如何用太阳能充电板维持设备运行,如何通过卫星链路上传紧急信号。
一个小男孩举手问:“叔叔,要是我奶奶不会说普通话,机器还能听懂她吗?”
陈默笑了:“所以我们专门训练了方言识别模块,云南方言、藏语、维吾尔语、壮语……全都支持。因为每个人的呼救,都值得被听懂。”
当晚,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母亲当年守护的是产房里的新生儿,今天我们守护的是濒死边缘的意识之光。时代变了,但使命没变??不让任何一个生命,在黑暗中无声熄灭。”
---
又过了半年,“烛光-A2”正式发布。
升级版采用量子加密传输技术,响应速度提升至0。8秒,误报率低于百万分之一。更重要的是,系统新增“遗愿锚点”功能:用户可在清醒状态下预设三条紧急指令,例如“不要插管维持生命”、“联系某某律师执行器官捐献”、“请把我最后的话播放给家人听”。
这项功能源于一次真实事件。
内蒙古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在最后一次清醒时刻,通过系统录下对女儿的告别:“别怕黑,妈妈只是去了星星那边。”数日后她在睡眠中离世,家属选择将这段脑波还原音频上传至公共纪念库。如今,全球已有超过十万条类似的“意识遗言”被安全封存,成为人类情感史上的全新载体。
争议仍在继续。
有宗教团体抗议称“干扰自然死亡进程”,有哲学家撰文批评“将灵魂数字化是一种傲慢”。但更多普通人选择了信任。数据显示,截至年底,“烛光”系列设备在全球一百二十七个国家部署超四百万台,累计挽救生命逾十三万人次。
而在临江县档案馆地下保险库里,那本编号“补录-001”的日记已被制成数字孪生体,嵌入每台“烛光”设备的启动界面。使用者首次开机时,必须观看李德海的忏悔录像,并回答三个问题:
你是否相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?
你是否愿意为真相付出代价?
如果你发现技术被滥用,你会沉默还是发声?
只有全部答对,系统才会激活。
这天夜里,陈默再次梦见母亲。
她站在老医院的走廊尽头,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护士服,手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。灯光昏黄,脚步声回荡。
“妈……”他喊。
张慧兰回头,微笑:“我没走,我一直在这儿,听着每一个人的心跳。”
他醒来时,天还未亮。
手机震动,一条来自缅甸的合作医院消息:
【今日凌晨三点十七分,一名罗兴亚族孕妇借助“烛光-A2”成功分娩。过程中突发羊水栓塞,意识丧失前最后一刻,系统捕捉到其强烈求生意志,自动呼叫跨国会诊并调度血液供应。母女平安。家属请求命名女婴为“Hui”(慧),以纪念那位远方的中国护士。】
陈默久久注视着这条信息,眼底泛起温热。
他打开电脑,将《下一代绿通码构想》文档分享至全公司内部平台,并附言:
“这不是终点,只是一个开始。未来或许会有更先进的技术,能读懂眼泪背后的悲伤,能感知沉默中的呐喊,能让我们真正理解彼此。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,请记住:最强大的算法,永远是人心。”
晨曦初露,数据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。
在全球一万两千余个接入点,无数个“烛光”正静静守候,像星辰般缀在人间的暗处。它们不喧哗,不张扬,只在关键时刻,轻轻点亮一句无声的回应:
“我在听。”
风穿过山谷,掠过城市,吹向无垠大海。
森林愈发茂密,根系深扎进历史的土壤,枝叶伸展向未知的苍穹。而那个曾经孤独追光的人,此刻正站在黎明之前,准备迎接下一缕破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