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我想告诉她……我也在。”
她话音刚落,胸前的身份铭牌突然发烫,表面浮现出一行小字:
>【响应者ID:X-0001】
>【关联血脉:林氏旁支】
>【激活等级:一级共鸣】
同一时刻,火星轨道上的“回声号”纪念馆内,江遥的雕像眼中闪过一丝微弱红光。馆内陈列的日志全息屏自动切换至最新记录:
>【新增日志:2197。3。21】
>发信人:未知(经溯源为地球东经122°海域)
>内容:
>“奶奶,我是小小。”
>“你说要好好听别人说话,我一直记得。”
>“今天,我帮一个不敢开口的同学说了她的秘密。”
>“她说她再也不想一个人睡了。”
>“我就说:‘那以后我陪你。’”
>“然后我们一起说了‘我在’。”
>“灯亮了,真的。”
AI解说员的声音响起:
>“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今日,全球已有超过八亿人次签署‘新生协议’。”
>“平均每天产生一百二十万次有效情感共振。”
>“其中百分之六十七的发生场景为家庭、学校、医院等非正式空间。”
>“这意味着??”
>“共情,正在成为一种日常行为,而非特殊干预。”
人群中有位老人默默摘下帽子,他是陈志远,那位三十年前的心理学家。如今已是百岁高龄,听力几近丧失,但他仍坚持每年参加“自由倾听周”。他坐在轮椅上,听着这段播报,嘴角微微上扬。
他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,上面是个年轻女孩,笑容灿烂。背面写着:“谢谢你那天陪我聊月亮。”
他轻轻抚摸相纸,低声说:
>“我还在。”
>“我一直都在。”
话音落下,他手腕上的健康监测仪突然报警。医生赶来时,发现老人的心跳已趋于平稳,反常的是脑电波出现了罕见的γ波高峰??那是深度共情状态下的神经特征。
抢救无效,宣告离世。
但在场所有人注意到,就在他闭眼的瞬间,房间里的收音机齐齐响起《茉莉花》的旋律。不是电子合成音,而是真实的钢琴与笛子合奏,仿佛从另一个维度传来。
葬礼当天,全国两千三百座共情基站同时点亮一分钟。无数人自发聚集在家门口、校园里、病房中,彼此握住对方的手,轻声说:
>“我在。”
>“我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