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“我在。”**
没人知道是谁写的,每年字体都不同,有时歪斜如孩童,有时苍劲似老人。
洛迦每年都会来这里看一眼,然后默默拍照上传至“未竟之书”的公共档案馆。
他不再流泪。
他知道,那不是纪念,是回应。
某日黄昏,他坐在礁石上看夕阳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。
回头一看,是个穿校服的女孩,手里拿着笔记本。
“你是洛迦先生吗?”她问。
“是。”
“我写了篇故事……能给你看看吗?”
他接过本子,翻开第一页:
>《关于那个消失的作家,以及他教会我们的事》
>他们说林小凡死了。
>可我觉得他只是变成了风,吹过每一个想说话却不敢开口的人耳边。
>我以前很怕写作文,老师总说我“没意义”“不合标准”。
>直到那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:“每个被遗忘的故事,都会在某个角落重新发芽。”
>我就开始写了。
>写我爸酗酒的事,写我妈离家出走那天我没敢挽留,写我同桌偷偷帮我交午餐费却装作不小心多带了一份。
>我把这些投给了“未竟之书”。
>第三天,我收到回复,只有一个字:
>**“在。”**
>那一刻,我哭了。
>因为终于有人告诉我:你的痛苦,有人收到了。
>现在我每天放学都写一点,哪怕只有三句话。
>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看。
>但我相信,只要还有人在写,他就没走远。
>所以我想对他说:
>谢谢你让我明白??
>**我不是多余的那个。**
洛迦看完,久久不能言语。
女孩也不催促,只是安静地坐在旁边,看着海浪卷走沙上的字迹,又带来新的漂流物。
良久,洛迦合上本子,轻轻递还。
“你会成为很好的执笔者。”他说。
女孩摇头:“我不是要成为谁。我只是……不想再沉默了。”
远处,一只海鸟掠过水面,翅膀划破霞光,宛如一支飞行的笔。
与此同时,宇宙深处,九颗由龙魂化成的新星忽然齐齐闪烁。
这不是自然现象,而是某种共鸣??当第九亿三千四百万人在同一时刻选择“讲述”而非“忍受”时,整个多元叙事结构完成了最后一次升级。
【系统公告(全域广播)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