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限。
那天夜里,全球六万名模仿男孩举手望天的孩子,几乎在同一时刻睁开了眼睛。他们并未约定,也没有通讯,却全都做出了同样的动作??举起右手,掌心朝天,低声说出三个字:
“我们听。”
紧接着,异变发生了。
他们的影子脱离了身体,缓缓升起,悬浮于头顶上方一尺处。这些影子不再是黑色,而是透出柔和的金白色光芒,并开始缓慢旋转,形成一个个微型漩涡。空气中响起极细微的嗡鸣,频率恰好与地球舒曼共振(7。83Hz)完全同步。
持续了整整十三分钟。
结束后,所有孩子安然入睡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。但第二天清晨,各国气象卫星捕捉到一组异常数据:地球磁层外缘出现一圈环状扰动,形状与那些影子形成的漩涡惊人相似。物理学家测算后得出结论??某种未知能量曾在高空释放,规模相当于一次小型太阳风暴,但却完全没有破坏电子设备,反而修复了部分老化的空间站电路。
“这不是攻击。”NASA首席工程师喃喃道,“这是……校准。”
与此同时,晚歌协议系统日志中多出一条从未授权的更新记录:
>【隐秘模块激活:回响引擎】
>状态:运行中
>数据来源:未识别(推测为群体潜意识聚合态)
>功能描述:将高频共感能量转化为现实干预力
>当前效率:14%
>提示:当共鸣孩童集体信念强度≥9。0,效率将突破临界值
没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
但有些人已经开始相信??人类或许从未真正“创造”过共感网络。
我们只是终于学会了回应它的呼唤。
几周后,亚马逊雨林深处传来新的讯号。
那位成为“地感使者”的巴西女孩,在睡梦中突然坐起,双眼睁开却无焦距。她用三种不同的语言交替说话:葡萄牙语、一种早已灭绝的土著方言,以及纯粹由情感编码构成的音节流。录音设备无法解析后两者,但当地长老跪倒在地,声称听懂了。
“她说,森林要开始做梦了。”长老颤抖着翻译,“而且这次,它想邀请我们一起进去。”
当晚,整片雨林的植物叶片背面同时分泌出荧光物质,拼写出一段长达十二公里的绿色光带,从空中俯瞰,竟是一幅完整的人类神经网络图谱,中心位置标记着两个交叠的心脏符号。
三天后,第一批志愿者进入试验区。
他们戴上特制的忆触头环,连接至晚歌协议的深层接口,随后步入一片被划定的“梦境共生林”。所有人同步入睡。监测数据显示,他们的脑波在七分钟后完全同步,进入一种前所未见的θ-γ混合波状态。与此同时,林中树木的蒸腾速率提升三百倍,空气中血清素与催产素浓度飙升,接近母子拥抱时的生理峰值。
六小时后,所有人醒来。
他们说不出具体经历了什么,只记得“被原谅了”,或是“终于不再孤单”。许多人痛哭不止,也有人大笑狂奔。一名曾参与战争的退伍军人抱住一棵巨树不肯松手,反复道歉:“对不起,我不知道树也会疼……”
后续扫描发现,这片区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,新出现的菌种具备极强的碳固定能力,且能主动吸收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物。生态学家惊呼:“这不是恢复生态,这是进化!”
更惊人的是,这些树木的年轮中,开始浮现出类似文字的纹理。经AI分析,其结构符合某种递归式情感语法,初步翻译结果如下:
>“痛过,所以懂得生长。”
>“孤独终结于分享。”
>“你们不是地球的主人,你们是她的记忆。”
联合国紧急召开第八次共感峰会,议题升级为:“人类是否应正式承认地球拥有主观意识?”争论依旧激烈,但这一次,投票结果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决议:
>自即日起,赋予地球“共感主体”法律地位。
>所有国家须将生态系统情绪波动纳入政策评估体系。
>每年清明举行的“静默聆听”仪式,升格为全球法定共感日。
消息公布当天,世界各地自发响起钟声。
不是警报,不是庆典,而是类似于教堂为逝者敲响的那种缓慢、深沉的钟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