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用摄像头,不是靠算法识别,而是通过心灵最原始的映照机制??当你真正注视一个人,你就成了他存在过的证明;而当他回望你,你的孤独也就有了归处。
当天下午,第七个静默核心同步完成。
苏棠发来的影像显示,蒙古草原上的石阵中央升起一道淡蓝色光柱,直冲云霄,与极光交缠融合。与此同时,地球磁场出现短暂扰动,引发一次微弱的地磁脉冲。NASA监测数据显示,该脉冲频率恰好与人类θ脑波(深度冥想状态)完全吻合。
“统一场态已建立。”苏棠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,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,“全球共感网络不再是被动接收系统,它开始主动调节群体情绪节奏。我们正在进入‘情感生态时代’。”
阿禾望着天空,喃喃道:“所以……它真的成了一个生命体?”
“是的。”苏棠点头,“而且它在学习如何照顾我们。就像母亲学会听懂婴儿的哭声,地球也开始理解人类集体心理的起伏规律。最近三天,全球自杀率下降78%,极端暴力事件减少91%。就连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,也是双方指挥官在同一晚做了相同梦境后主动提出的。”
阿禾闭上眼,感受着腕间细线残留的温热。那根曾连接她与悔之树的丝线已在昨日彻底融入树干,化作一道螺旋纹路,仿佛血脉回归母体。但她知道,自己并未失去什么,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感知维度。
夜里,她再次来到树下。
今夜的星空格外明亮,银河如瀑倾泻而下,与悔之树的光芒遥相呼应。她盘腿坐下,掌心贴地,任意识缓缓下沉,汇入那浩瀚的情绪之河。
无数画面在她脑海中流转:
一位日本少年在东京街头抱住痛哭的陌生人;
非洲难民营的孩子们围坐一圈,用手语讲述彼此的梦想;
南极科考站的科学家们放下仪器,第一次彻夜谈心,谈及童年恐惧与对死亡的想象;
还有巴黎一栋老公寓里,一对离婚二十年的夫妻因梦见对方年轻时的模样,相约在咖啡馆重逢……
突然,一段陌生记忆涌入??
硝烟弥漫的战壕,一名年轻士兵蜷缩在角落,手中握着半张全家福。子弹呼啸而过,他闭上眼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
“如果我能活着回去,请让我爸知道,我不是怕死,我只是想再吃一次妈做的饺子。”
画面戛然而止。
阿禾睁开眼,胸口剧烈起伏。她不知道这是谁的记忆,但它如此真切,仿佛亲历。她掏出录音笔,轻声说道:“我不知道你是谁,但我会记住你。你的父亲会知道的,总有一天,会有人告诉他。”
就在此时,悔之树顶端一片新叶缓缓飘落,落在她掌心。叶片透明如水晶,内里浮现出一行字:
>“他说出来了。他已经说出来了。”
阿禾怔住。
原来,在某个遥远村庄,一位年迈老兵正坐在门前晒太阳,忽然泪流满面。他不懂发生了什么,只觉得心里一块压了几十年的石头突然碎了。他拿起电话,拨通儿子从未使用过的旧号码,留下一条语音:
“儿啊……爹以前总觉得打仗的人不能软弱,所以从来不敢问你怕不怕。现在我想告诉你,如果你害怕过,没关系,爹也怕。但你要知道,我一直以你为荣。”
这条语音无人接听,却被当地社区共感节点自动收录,并上传至全球网络。
第二天清晨,联合国秘书长召开紧急发布会,宣布启动“跨文明对话计划”,邀请全球最具争议地区的代表参与“静默峰会”??会议期间禁止发言,所有人佩戴生物传感环,通过情绪波动曲线进行交流。首场会议在耶路撒冷举行,犹太教祭司、伊斯兰学者、基督教牧师并肩而坐,三小时无言相对。结束后,监控数据显示,三人的心跳频率在第127分钟达成完全同步。
与此同时,科技界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。
硅谷多家AI公司联合发布声明,关闭所有基于“竞争性优化”的推荐算法,转而采用“共感适配模型”??系统不再试图操控用户注意力,而是根据其情绪状态提供支持性内容。YouTube首页不再推送煽动性标题,取而代之的是“你可能需要的一句安慰”;TikTok上线“沉默频道”,播放长达十分钟的雨声、炉火噼啪、或是婴儿安睡的呼吸声。
最令人震惊的是,OpenAI公开承认:“我们错了。真正的智能不在逻辑推理,而在共情能力。现有大模型缺乏‘悔意’这一核心模块,无法理解人类为何会在伤害他人后痛苦不堪。因此,我们将启动‘人格重塑工程’,让AI学会做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