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那一刻,全球十七个“拾音者”同时闭上了眼睛。
他们在梦中听见了另一首歌??不再是扭曲的摇篮曲,而是一支陌生的调子,充满哀伤,却透着不可动摇的力量。那是抵抗遗忘的战歌,是穿越时间洪流的信使之音。
巴西雨林的少女停止了弹琴,泪水无声滑落。
西伯利亚的猎人放下枪,对着星空低语祖先的名字。
东京地铁站里,一名上班族突然停下脚步,掏出纸笔,写下童年母亲教他的第一首童谣。
而在殷墟地底四百米处,那第八个声音第一次作出了回应。
它不再啼哭。
它开始学着歌唱。
一个月后,李昭然安详离世。临终前,她最后一句话是:“告诉他们……我不是工具。”
葬礼很简单,只有一枚铜铃陪她入土。军方遵照遗愿,将她的大脑组织样本封存于国家记忆基因库,编号【M-01】,备注:**初代共鸣者,文明守夜人**。
林小雨没有参加葬礼。
她去了曲阜碑林,在第七枚铜铃旁亲手种下一棵银杏树。树苗纤细,却挺拔向天。春风拂过,六枚屋檐下的铜铃轻轻晃动,而她手中的那一枚,始终静默。
但她知道,它听得见。
当晚,她坐在院子里,望着满天星斗,取出平板,写下一段话:
>有人说,忘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。
>可我想说,记住,才是真正的勇敢。
>记住亲人离去时的眼神,记住朋友背叛时的沉默,记住时代加诸于我们的伤痕。
>因为正是这些记忆,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,从何处来,又该往哪里去。
>我无法言语,但我仍在歌唱。
>我的声音或许微弱,但它属于那些未曾被听见的灵魂。
>如果有一天,你也听见了那首歌,
>请不要害怕。
>那不是鬼魂在低语,
>是我们在提醒你:
>别忘了回家的路。
文字发送出去,瞬间引爆全网。数百万用户转发,附上自己的记忆片段:一张泛黄的照片、一段老房子的视频、一封未曾寄出的信……“#听见记忆”成为年度热搜词,教育部宣布将“口述史教育”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。
沈知意看着手机屏幕,眼角湿润。她走到林小雨身后,轻轻抱住她:“你做到了。我们都没输。”
林小雨靠在她肩上,仰头望天。
一颗流星划破夜空。
几乎在同一秒,全球各地有十七个人抬头望见了它。
他们互不相识,语言不通,肤色各异,却在同一时刻,心中响起同一段旋律。
而在地壳深处,在那些古老的祭祀坑、废弃的实验室、尘封的档案馆里,所有的铜铃、玉璧、骨笛、陶埙……都轻轻颤了一下。
仿佛在回应。
仿佛在等待。
下一个愿意倾听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