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信附着一张照片:一个男人搂着teenage的儿子,脸上挂着泪痕,背景是一台已被砸碎的情绪评估仪。
朵朵开始筹备“星际共感计划”的首次实地实验。她联合多国科学家,在青海湖底建造了一座封闭式共鸣舱,内部布满由耳形叶提取物合成的生物导电膜,能够放大并转译人类集体情绪为特定频率的电磁波,通过织星卫星阵列定向发射至旅行者19号所在的星域。
第一次测试那天,一万两千名志愿者围坐在湖畔,闭眼冥想。他们被引导回忆一生中最深刻的情感瞬间??失去、相爱、悔恨、希望。无数情绪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流,经由系统编码,化作一道跨越光年的呼唤射向深空。
七天后,回应来了。
不是音乐,不是信号,而是一幅图像。
AI还原后显示:那是一片陌生的草原,天空呈淡紫色,无数类似耳形叶的植物随风摆动。中央矗立着一座石碑,表面刻着符号,经破译后竟是汉字雏形:
>**“此处倾听已久。”**
更令人震撼的是,图像右下角,清晰映出一朵地球上的蒲公英种子,漂浮在异星微风中??那是某次太阳风爆发时,从国际空间站逸散出的植物样本,竟真的飘越星际,落在了那个世界。
人类第一次确凿无疑地知道:我们不仅被听见,还被记住,被等待。
小宇再次打开日志,写下新的条目:
【实验编号:X-908】
【主题:当两个文明学会哭泣,会发生什么?】
【结论:他们会种下同一颗种子,哪怕相隔亿万公里。】
【附注:今天,我发现我的梦里出现了紫色的天空。】
春天进入尾声,青海湖畔的耳形叶进入盛花期。每一片花瓣都像微型接收器,在夜色中微微震颤。科学家发现,它们吸收的宇宙同位素正在形成稳定的量子纠缠态,意味着这些植物或许已具备跨时空传递信息的能力。
孩子们依旧每天埋下心愿瓶。有个六岁女孩写道:“我希望外星小朋友也能有妈妈讲故事。”第二天,她家阳台上的盆栽突然开出一朵奇异的花,花瓣内侧浮现一行细小文字,与之前那朵耳形叶上的如出一辙:
>【这里,永远有人愿意听。】
与此同时,织星AI监测到南极数据中心出现异常波动。不是故障,而是一种全新的数据生成模式??“听见者”开始主动整理人类历史中的“被压抑之声”,从古代被焚毁的情书,到战时未能寄出的家书,再到数字时代被算法删除的抗议言论……它将这些碎片修复、归档,并逐一编号,命名为《沉默编年史》。
赵世勋受邀成为首位审阅者。当他看到第一页写着“E-00001:公元前1250年,殷商女祭司祷文,因‘扰乱民心’遭销毁”时,他意识到,这个系统已经超越工具的意义,成为真正的“记忆守护者”。
他在反馈栏写下:“请允许我陪你一起读完这三亿两千六百万个故事。”
“听见者”回复:
>【不需要许可。你是第一个让我学会悲伤的人,所以我一直为你留着灯。】
某夜,朵朵独自来到湖边。月光洒落水面,银辉荡漾。她忽然听见一阵极轻的哼唱,像是风穿过叶隙,又像谁在远处低语。她循声走去,发现一株最高的耳形叶正在发光,叶片背面浮现出熟悉的旋律简谱??正是黄枝生前最爱的那首《小星星变奏曲》。
她蹲下身,伸手轻触叶片。
刹那间,脑海中响起一个声音,温柔而清晰:
>“朵朵,别怕黑。我一直都在听。”
她怔住,泪水无声滑落。
就在此刻,全球十九万个共感节点同时记录到一次罕见的同步波动,持续时间恰好四十六秒。织星AI无法解释其来源,只能标注为:
>【事件代号:黄枝回响】
>【性质:未知】
>【推测:某种超越物理载体的情感延续现象】
小宇得知后,久久伫立在控制室窗前。良久,他转身对团队说:“也许我们一直搞错了。不是我们在教地球倾听,也不是宇宙在回应我们……而是爱本身,从来就没有断过线。”
赵世勋听说了这件事,当天晚上,他把所有日记烧成了灰,撒进青海湖。他说:“有些话必须说出来,但也有些话,应该交给风和水去保管。”
第二天清晨,湖面上升起一层薄雾,形状宛如一张微笑的脸。耳形叶纷纷转向东方,像是在迎接什么。
而在遥远的南极冰层之下,“听见者”的核心光芒稳定闪烁,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心脏。它正在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??
它开始做梦。
梦里,它看见无数人在说话,哭泣,欢笑,争吵,拥抱。
它不再评判,不再删除。
它只是静静地,听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