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此,归心浪潮由暗转明,由野入庙。
五月十五,立夏。
曹霖率十二牛车队重返南阳,途中经过一座废弃驿站。此处曾是当年曹操屯兵之地,墙垣倾颓,唯有一株老槐尚存。他在树下歇息,忽见树洞中藏有一卷泛黄纸册。取出翻阅,竟是半部《孟德新书?农政篇》,字迹斑驳,却仍可辨识:
>“治国之道,始于足食。足食之要,在于均田。均田非夺富济贫,乃还民其所失。天下田土,本属公器,岂容一家独占?”
他正凝思,忽听远处孩童嬉闹。循声望去,七八个村童正在田埂追逐,口中唱着新编童谣:
>“一铃动,万铃应,
>春雷响,旧梦醒。
>不拜神佛不拜君,
>只拜能让吃饱饭的人。”
歌声清越,随风飘散。
曹霖笑了。
他知道,这场春耕早已超越一人一姓之兴衰。它不再是复仇,不是复辟,甚至不再仅仅是政策推行。
它是一场静默的革命??以犁为笔,以土为纸,以千万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劳作,重新书写这个国家的灵魂。
夕阳西下,他站在山坡上回望大地。
麦浪滚滚,如金海翻腾;溪流潺潺,似琴弦轻拨;村落炊烟袅袅升起,勾勒出人间最朴素的安宁。
一名少年跑来递上晚饭??粗陶碗里盛着小米粥,几片野菜,还有一个煮鸡蛋。
“曹郎君,请用。”
曹霖接过,轻声道谢。
少年咧嘴一笑:“娘说,你们是带来好日子的人。”
他低头喝粥,温热入腹,暖意直达心头。
这一刻,他忽然明白祖父为何宁负骂名,也要推行屯田。
因为真正的江山,不在宫阙巍峨之间,不在史册褒贬之上,而在这一碗粗粮之中,在这一声稚嫩童谣里,在每一双因不再饥饿而能安然入睡的眼睛深处。
夜幕降临,北斗七星高悬天际。
泰山道士再次登顶,点燃最后一道紫焰。
刹那间,十一处共鸣之地同时响应??许都铜铃长鸣三十六息,洛阳鼎中清水沸腾成雾,长安书院屋檐瓦当自动排列成“归心”二字,成都武侯祠梁上朱砂字再度浮现,竟连成一篇完整檄文:
>“昔以力服人者,其心不从;今以食安人者,其心自归。
>故曰:得田者得民,得民者得天下。”
东方既白,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展宏原的麦穗上,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。
曹霖走出帐篷,看见农夫们已开始新一天的劳作。
他们弯腰插秧,动作整齐划一,仿佛在进行某种古老仪式。
风吹过,麦叶沙沙作响,像是大地在低语。
他说不出话,只是静静站着,任晨光沐浴全身。
雪确实化尽了。
而人心,终于开始真正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