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子文学网

棒子文学网>虎贲郎 > 第758章 沮授善守(第1页)

第758章 沮授善守(第1页)

五月十三日,范阳北城外五十步处,一座袁军营寨。

这座营寨与范阳城之间建立一条甬道,这条甬道开挖黄土地面五六尺深,宽有两丈。

挖出的土,板筑在甬道两侧的木栅栏上。

使得这座营垒与范阳城。。。

黄河冰消之日,正是麦种破土之时。

曹霖立于陈留“展宏原”的田埂上,手中泥土尚未松开,远处便传来一阵急促马蹄声。他不回头,只知是赵统的信使。果然,那骑兵翻身下马,单膝跪地,双手呈上一封密函??火漆封口,印着飞骑营独有的鹰首纹。

曹霖拆信阅毕,嘴角微扬。信中言:渤海船队已过碣石,距河口仅三日航程;幽州两仁原麦苗长势惊人,夜有金光浮动,百姓传言“刘备魂护左,曹操灵佑右”;而最紧要者,蒋琬已密令各地官府不得阻挠春耕之举,反设“劝农使”巡查州县,暗中记录《均田策》施行成效。

“他终究还是怕了。”曹霖轻语。

身侧一名老农正扶犁试耕,闻言抬头:“郎君说谁?”

“一个不肯认命的人。”曹霖将信收入袖中,目光投向远方。天际线处,乌云翻涌如墨浪,却又被一道斜射晨光劈开缝隙,仿佛天地正在撕裂旧壳,迎新生。

就在此时,脚底忽传震动。起初细微,继而清晰??不是雷,也不是马蹄,而是某种深埋地下的律动,如同血脉搏动,自北而南,绵延不绝。老农手中的犁铧微微颤动,惊得他险些松手。

“这……这是什么?”

曹霖闭目凝神,良久方睁眼:“是铃声。”

地下传来的,并非实音,而是共振。当年曹操布天下归心之局时,在十一处要地埋设铜铃基座,以北斗方位对应人心所向。如今春雷启令,七器归一,万民同愿,竟使这些沉寂百年的铃座再度苏醒。它们不靠风动,不赖人敲,唯以信念为引,民心为弦。

消息很快传开。

许都安民亭遗址前,那枚自地底升起的铜铃开始无风自鸣,声波扩散至百里之外。考古学者夜宿碑旁,记下其频率变化,发现竟与《均田策》条文节奏完全契合??每诵一句,铃声便应一次,宛如天地共读。

长安太学内,三十七名脱儒衣、换短褐的学子正带领乡民修渠引水。当他们齐声背诵“三十亩授田,五口之家可养”时,书院古井突然喷出清泉,水中浮起一片竹简残片,上书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六字,笔迹竟与董仲舒手稿极为相似。众人愕然,继而大笑落泪。

而在泰山之巅,“天下归心碑”在七色焰火点燃后,表面裂纹缓缓愈合,原本模糊的铭文逐字浮现:

>“凡使苍生免于饥寒者,虽贬而不朽,虽诛而必彰。”

道士焚香再拜,随即取出藏于碑底多年的陶埙,吹奏出一段奇特曲调。此曲无谱无形,唯有持铃之人能解。刹那间,从青州到交州,凡悬挂铜铃之处??无论是渔船桅杆、村口老树,还是牛车辕头??皆轻轻摇响,遥相呼应。

这一夜,九州多地百姓梦中见同一景象:一位披甲佩剑却未着冠冕的男子,行于荒野之间,身后跟着无数赤足孩童,手中捧着谷穗与书卷。他不停步,也不言语,只是不断弯腰播种。待回望时,荒原已成沃土,绿浪翻滚直至天边。

翌日清晨,江陵那位自缢县令的墓前多了一尊泥塑像??并非其本人,而是那男子背影,肩扛铁犁,步履坚定。旁边石碑新刻八字:“耕者有其田,死者得安眠。”

与此同时,曹植的船队已驶入黄河口。

海潮退去,露出大片滩涂,恰可供船只登陆。三十七艘无旗船一字排开,船头铜铃齐鸣,声震四野。岸上守备军卒闻声而出,本欲拦截,却被眼前景象震慑:只见每艘船上走下的,并非兵卒,而是背着竹篓的农夫、提药箱的医者、执尺绳的丈量师,甚至还有抱着算盘的老账房。他们沉默列队,手中高举一面面素布横幅,上书不同文字??

“愿以一犁平乱世。”

“种的是粮,救的是命。”

“不求封侯,但求饱饭。”

最后一条横幅由曹植亲自执掌,墨迹淋漓:

**“昔年孟德屯田养兵,今日吾辈屯田养民。”**

守将怔立良久,终下令放行。

船队分作三路深入中原:一路沿汴水直抵豫州,与当地试行《均田策》的县令会合;一路北上冀州,联络昔日雪犁营残部,重建水利工事;主力则西进洛阳,目标明确??明堂旧址,那里曾是朝廷禁藏典籍之所,如今却成了豪族囤粮之地。

曹植亲率百人夜袭,未伤一人,只夺粮仓三座,尽数开仓放粮。百姓闻讯蜂拥而来,秩序井然,每人限取一斗,签字画押者竟达八千余户。更奇者,有人自发组织妇孺缝制布袋,写上“春使者赠”四字,装满种子送至邻村。

一夜之间,洛阳城外炊烟处处,粥香弥漫。

消息传至成都,武侯祠老卒仰天大笑,呕血三升而亡。临终前,他将断剑“济世”交予游方僧人,嘱其送往南阳。僧人问缘由,老卒只道:“剑不在斩敌,而在证道。”

数日后,僧人抵达曹霖驻地,献剑泣诉。曹霖接剑抚铭,久久无言。当晚,他在展宏原最高处设坛祭天,将断剑插于土中,周围摆放七物遗信、丁夫人素帕、《归心印记》图谱、春雷木鱼、铜铃残片、渔家海图、以及老卒血书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