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风吟强忍泪水,请赵医生协助将画面扫描录入档案系统,并在《回声档案》第七十三页写下:
>**编号07,姓名未知,暂称“回声”。
>九岁,壮族,那拉小学三年级。
>亲历母亲为救其葬身火海,事发当日为农历腊月廿九,距今两年四个月零六天。
>自此每夜3:17准时惊醒,伴有心悸、出汗、短暂失语等症状。
>其父酗酒成性,事后迁怒于子,称‘你妈为你死的,你也该陪她下去’。
>孩子从此不再提及母亲,亦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安慰。
>昨日首次通过绘画重现火灾全过程,并主动留下证据??这是沉默两年后的第一次反击。
>他没有选择遗忘,而是选择了记住。
>这不是崩溃,是抵抗。”**
中午,许风吟带着录音笔来到村外梨树下。他想录一段自然声音,作为后续疗愈音乐的背景素材。刚按下录制键,忽然听见泥土下传来微弱的敲击声。
他愣住,蹲下身扒开落叶与浮土。不到半尺深,竟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。打开后,里面是一双洗得发白的红布鞋,一双儿童棉袜,还有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。纸条上用铅笔写着:
>“阿爸,我知道你不让我提妈,可我想她。我把她的鞋藏起来了,这样她就不会真的走了。等我长大,我要带她回家。”
落款日期正是火灾后第七天,字迹稚嫩却坚定。
许风吟捧着铁盒回到学校,找到“回声”,把盒子放在他面前。男孩浑身剧烈颤抖,眼泪瞬间涌出,却咬紧嘴唇不敢哭出声。许风吟轻轻握住他的手:“你妈妈爱你。她用命换了你活下来,就是为了让你继续活下去,而不是替她死去。”
男孩终于崩溃大哭,整个人扑进他怀里,像要把这些年积压的所有恐惧、愧疚、孤独一次性倾泻而出。
那一刻,整个教室仿佛静止了。其他孩子围拢过来,默默递上纸巾、水杯,甚至有人把自己的布娃娃轻轻放在男孩脚边。
当晚,“梦境剧场”活动如期举行。轮到“回声”时,他站起身,捧出一团暗红色黏土。他捏了很久,最终呈现出一座燃烧的房子,火焰由细长的红条组成,如同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。房前立着两个小小的人偶,一大一小,紧紧相拥。而在不远处的山坡上,站着第三个身影??是个背着书包的小孩,手中牵着一根看不见的线,连接着那对拥抱的人。
许风吟请张老师配音:
>“每年过年,我都梦见我妈回来。她说冷,我就脱衣服给她穿;她说饿,我就把年夜饭埋进土里留给她。可每次醒来,我还是一个人。
>我爸说她是灾星,死了活该。可我不信。
>我记得她最后推我出去时说的话:‘跑!别回头!’
>所以我一直跑,跑到学校,跑到梦里,跑到你们面前。
>现在我想说??妈,我没有回头。
>我活下来了。
>而且……我想你了。”
录音结束,全场寂静。连一向冷静的赵医生也摘下眼镜擦拭眼角。许久之后,掌声响起,不是礼貌性的,而是发自肺腑的共鸣与敬意。
深夜,许风吟正在整理资料,忽然听见“回声”站在门口,手里攥着一支炭笔。
“你还没睡?”
男孩点点头,走进来,把炭笔放进07号盒子,又从怀里掏出一张新画。画上依旧是那栋房子,但这次,屋顶不再冒火,窗内透出暖光。门前多了条小路,通向远方的山路。母亲的身影站在门口挥手,而小男孩背着书包,正一步步走向阳光。
他在画下写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