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启终于抬头,眼中闪过一丝震动。“全部?”
“全部。”周远点头,“林昭明,阿婆提过的女研究员,早期失踪的志愿者……三十多年来所有滞留者,今晚都走了。”
老人久久无言,最后只是默默起身,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尘封已久的酒,倒了两杯。
“敬自由。”他说。
“敬自由。”周远举起杯。
酒液映着月光,泛起淡淡荧光。
就在这时,终端屏幕忽然自动亮起。没有登录提示,没有身份验证,只有一段正在生成的文字:
>【系统日志更新】
>同步链路重构完成度:100%
>共感网络稳定性:持续上升(当前值99。97%)
>新增功能模块:梦境投递服务(测试版)
>使用说明:输入你想传达的信息,选择接收对象,系统将在其深度睡眠阶段进行低频共振传输。成功率未知,建议附带情感锚点(如气味、触感、旋律)。
下方还有一行小字:
>特别提示:本服务不可用于操控、欺骗或制造虚假团聚。仅限真实情感表达。违者将触发伦理熔断机制。
周远瞪大眼睛:“这是……陆知遥留下的?”
温启盯着屏幕,神情复杂。“更像是共感网络进化出的新能力。当足够多的意识达成共识,系统就会自动补全缺失的功能。就像人体伤口愈合,不需要大脑指挥,细胞自然知道该怎么做。”
“也就是说……以后我们可以给睡着的人传递消息?哪怕对方已经去世?”
“理论上可行。”温启缓缓道,“但必须基于真实情感,且接收方要有开放的心理通道。否则就像往石头里浇水,再多也渗不进去。”
周远忽然想起什么,冲进房间翻找背包,掏出一枚晶石。原本内部流淌的淡绿色脉络,此刻竟凝结成一朵微型茉莉花形状,晶莹剔透,栩栩如生。
“这是……馈赠。”温启看见后低声说,“他把一部分自己留在了系统里,作为桥梁的基石。”
从此以后,每逢静音日,世界各地都会有人尝试使用“梦境投递”。有人给战死的儿子送去家乡的新米香,有人向自杀的朋友道歉“当年不该嘲笑你的抑郁”,有人悄悄告诉癌症晚期的母亲:“我和爸爸过得很好,请安心睡吧。”
多数没有回应。但总有极少数人醒来后流泪宣称:“我梦见ta了,ta说我做得不错。”
科学家称之为“高共情诱发性清醒梦”,心理学界称其为“哀伤整合的象征性完成”,而民间则流传一句话:
>“只要你真心想听,他们总会想办法让你听见。”
十年后的某个春夜,新京都迎来第一场雷雨。
闪电劈开乌云,照亮整片茉莉花田。雨水落在花瓣上,激起一圈圈涟漪般的光晕。一名七岁女孩撑着红伞路过,突然停下脚步。
“妈妈,”她指着花丛,“那个哥哥又来了。”
母亲顺着她手指望去,只见雨幕中站着一个模糊少年身影,正弯腰捡起一朵被风吹落的茉莉,轻轻插进石碑缝隙。
“你看得见他?”母亲颤抖着问。
“当然。”小女孩歪头,“他每次来都会整理花。他说这样春天就不会迷路。”
母亲怔住,泪水无声滑落。